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番茄料理,例如:番茄炒蛋、茄汁義大利麵等,同時番茄也可以直接生吃或做成番茄醬,番茄的應用真是千變萬化!
外皮綠色和橘紅色相間。
皮厚肉硬、酸度較高。
適合生食、炒食和煮湯。
臺灣早期主要種植種類,酸味和香味被公認為臺灣古早味的代表。
外皮顏色鮮紅、扁橢圓形。
皮薄多汁、滋味酸甜。
適合生食、燉湯或做漢堡。
世界最盛行的番茄種類。
外皮顏色粉紅、外型末端突出。
皮薄多汁、甜度較高。
適合生食。
皮薄多汁、酸甜滋味。
適合生食。
國內研發品種。
皮非常薄、甜度很高。
適合生食。
國內研發品種。
皮薄、甜度高。
適合生食。
國內研發品種。
(聖女、玉女、橙蜜香照片來源: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以甜度排名,玉女最甜、橙蜜香次之、聖女第三。
以上「番茄家族」介紹的都是食用番茄種類,可以直接生食或炒食,而加工番茄種類則主要加工成罐頭或調製品,為了方便大規模採收、運輸與加工,具有果實硬度較高、成熟期較集中的特性。
民國80年代以後臺灣大幅度減少加工番茄的生產,現在大多從國外進口,民國109年番茄調製品(番茄破碎)主要從美國和中國進口,番茄罐頭(番茄未破碎)主要從義大利進口。[註02,03]
無論是大果或小果番茄,都有相應的改良品種,提高耐熱性的番茄品種能在夏季種植,讓消費者在夏天也吃得到番茄,例如臺南亞蔬19號、臺中亞蔬10號。[註01]
中文名:番茄
別名:柑仔蜜、臭柿仔、西紅柿、洋柿子、小金瓜、kamulaw(撒奇萊雅語)、mutideng(噶瑪蘭語)、wawarang(賽夏語)
英文名:Tomato
農產品分類:蔬菜作物-花果菜類
生物學分類:茄科(Solanaceae)、番茄屬(Lycopersicon)或茄屬(Solanum)
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
番茄會開花結果,且食部位為果實,應該歸類為水果。但番茄果實糖度較低,多用作料理、沙拉使用,較少用在點心、甜點,因此有人認為它是蔬菜。這兩派看法一直爭議不休,直到1887年美國海關欲將番茄課以蔬菜關稅稅率,將此爭議提昇到法律層次,最後1893年5月10日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將番茄宣判為蔬菜,而停止這個爭議。在臺灣學術研究及官方統計上,番茄被歸於蔬菜,但就消費習慣、市場行情調查,大果番茄被視為蔬菜,小果被視為水果。[註01]
1753年林奈氏(Linnaeus)將番茄分類在茄屬(genus:Solanum),學名為Solanum lycopersicum。1768年Philip Miller則有不同見解,將番茄獨立為番茄屬(genus: Lycopersicon),學名為Lycopersicon esculentum,它與茄屬不同在於花藥形態,這學名至此延用至2000年代。但到2000年以後,經由分子遺傳分析發現,認為番茄應該屬於茄屬,學名再改為Solanum lycopesicum,雖有不同意見,但在2000年以後的文獻多以後者表示。[註05]
註01:臺灣番茄的品種演進及迷思,劉依昌,科學發展第533期,科技部出版,2017年。
註0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
註0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情報告資源網
註04: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策劃委員會編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5年。
註05:農業知識入口網 - 番茄主題館
註06: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