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古坑,大家最先想到的不是劍湖山遊樂園,就是古坑咖啡,在前往華山和荷苞山的山路上,數十家咖啡館沿路散布,飄散著咖啡香。[註04]
古坑舊稱「庵古坑」,日治時期日本人就在當地栽種咖啡,由於位居北回歸線上,日照及雨量充沛,所生產的咖啡口感濃郁而不苦澀,獲選為進貢日本天皇的「御用咖啡」。[註04]
光復後在農復會(農委會的前身)的資助下,重新復植咖啡,栽種面積曾在1960年達到最高峰,當時荷包山甚至有咖啡山的稱號。直到1970年代中美斷交,咖啡產業不再有美援支助,加上國際咖啡價格震動等因素,古坑停止了栽種咖啡的事業。[註03]
原本以為古坑咖啡就此消聲匿跡,沒想到在921地震和強颱重創古坑後,在地居民想起早期古坑咖啡曾經風光一時,重拾栽培咖啡的事業,並在第一屆臺灣咖啡節打響知名度,讓大家重新認識古坑咖啡,才知道原來臺灣也有種植咖啡。[註03]
有些咖啡農小時候住在華山時,就常常偷吃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咖啡果實當零食,現在自己種咖啡,為了重拾那股懷念的滋味,於是滿山遍野尋找咖啡樹,並且試驗不同品種的咖啡,就是想找到最適合臺灣環境生長的品種。[註05]
農夫不噴農藥,因為咖啡的天敵咖啡蟲喜歡酒精的味道,吊酒精裝置引誘牠比噴農藥更有效。[註05]
為了保護咖啡樹免於日曬,農夫會在咖啡園裡種其他樹種,幫咖啡樹遮擋陽光。[註05]
越接近採收的季節,咖啡果實會從綠色轉變成黃色,再轉為成熟的紅色,薄薄的果肉富含水分、微帶甜味。[註06]
咖啡果實採收後,有些農夫會鋪在前庭日曬,利用太陽光的熱能,進行乾燥,農民需不時地翻動帶殼咖啡豆,讓咖啡豆均勻的乾燥,以利風味生成。
雖然在臺灣種植咖啡的成本完全無法和國外競爭,但是臺灣的咖啡農也很厲害,一棵咖啡樹從頭到腳都能找出利用價值,咖啡果實可以釀成醋或做面膜,咖啡葉還可以泡茶,完全展現臺灣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註05]
每年臺灣國際咖啡節大多會辦在古坑,安排一系列咖啡主題活動,包含職人解說咖啡、咖啡創意市集、音樂會和博物館,還有國際咖啡論壇,邀請大家來到古坑,一起參與咖啡的盛宴,延續古坑咖啡的豐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