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鴨蛋的味道比雞蛋濃郁,而且帶有一股腥味,有些人比較不習慣鴨蛋直接煮食的味道,因此生鮮鴨蛋在市場上比較少見。不過,當鴨蛋加工成鹹蛋之後,蛋黃的味道昇華為鹹香鬆軟,放在端午節的肉粽和中秋節的蛋黃酥裡增添風味,少了鹹蛋黃就是少一味!
在傳統料理中常可發現鴨蛋的身影。由於鴨子能適應臺灣濕熱而且多河川及沼澤的環境,還能在水田裡吃螺除蟲,幫助水稻生長,早年臺灣農家常有養鴨的習慣;而生產的鴨蛋就成為餐桌上的加菜好料。
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少人養鴨,鴨蛋的來源主要由專業飼養場生產。其中有許多飼養場位於屏東縣,近年來,全國每2顆鴨蛋就有將近1顆來自屏東縣。為什麼屏東縣能成為全國鴨蛋產量第一的縣市呢?[註01]
在屏東縣,生產鴨蛋的產業多而且完整,從培育優良小鴨的種鴨場,專門將小鴨養大的飼養場,到成熟母鴨的產蛋場,以及將鴨蛋做成鹹蛋或皮蛋的加工廠,應有盡有。
在新園鄉、萬丹鄉及車城鄉等鄉鎮,都有機會看到剛做好的皮蛋或鹹蛋販售,或是等待運往全臺各地。這些蛋品有些是來自傳統養鴨場,也有部分由現代室內鴨舍生產。
傳統蛋鴨場通常緊鄰池邊或河邊,讓鴨子可以在水裡悠游。此外,農民還會布置產蛋區,鋪放粗糠或稻草,讓母鴨可以在柔軟又乾燥的環境中下蛋,保持鴨蛋完好及衛生。
現代室內鴨舍有屋頂遮蔽,可以預防野外鳥禽帶入禽流感病毒,鴨舍四周的圍籬則可防止貓狗驚嚇到膽小的鴨子,讓母鴨能在凌晨時分安心產蛋。雖然是室內環境,但是農民設置水池及通風設備,再加上鐵網做成的高床架能讓鴨糞掉入架子底下,保持乾淨的環境,打造讓鴨子舒適生長的天地。
農民每天早上都會到鴨舍裡撿拾鴨蛋,同時餵食及檢查鴨隻的健康狀況。接著,將一籃又一籃的鴨蛋送往加工廠。在加工廠裡可以看到機器正在刷除蛋殼上的髒汙,並用聲波偵測蛋殼是否有裂痕,比人工檢查還要精密而且快速。
通常20週齡至46週齡的母鴨,產出的鴨蛋蛋殼比較厚,加工人員會用鹼性液體浸泡大約半個月,等到蛋白凝固就能做成皮蛋。通常50週齡以上的母鴨,生產的鴨蛋蛋殼比較薄 ,浸泡鹼水容易破裂,因此比較適合做成鹹蛋。鹹蛋的其中一種做法,是在鴨蛋表面塗上混有鹽巴的紅土泥漿,儲放大約一個月後,再將紅土洗去。
鹹蛋的另一個做法是將鴨蛋泡在鹽水中20~30天左右;無論是紅土做法或鹽水做法都能讓鹽分滲入鴨蛋,使蛋黃凝固,紅土做法的蛋黃比較鬆軟,而鹽水做法則比較硬實。[註02]
由於專門產蛋的鴨子品種「菜鴨」生性膽小,不適合與太多人接觸,再加上為了保護鴨子們免於病毒感染而能健康長大,一般人比較沒有機會進入蛋鴨場參觀。不過,來到屏東縣還是能品嚐鹹蛋或皮蛋,或是在傳統養鴨場外靜靜地遠觀牠們,都能藉此認識屏東的蛋鴨產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