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7月左右,來到臺東縣的部落農田裡,會看到小米穗已結實纍纍,低垂的姿態就像謙卑的祈禱者,感謝上天的眷顧及農民辛勤的照顧,才有如此飽滿的米粒。
小米在臺灣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在過去,幾乎每個原住民族部落都有種植,小米不僅是食物也是祭品,從種植到食用都有相應的文化。然而,日治時期政府鼓勵改種水稻,國民政府時期禁釀小米酒等政策,以及現代社會經濟變遷之下,小米的種植與食用文化逐漸消失。[註06,07]
如今只剩下少數族人仍然堅持種植小米,不僅造成種植技術與文化的失傳,小米的地方品種也從約160種大量減少。幸好有學者發現,民國63年時曾有美國學者採集臺灣小米的種原,保留在美國國家種原庫;透過學者的努力奔走,民國100年終於將96種小米品種帶回臺灣,送到原本採集的部落,這些部落大部分都來自臺東縣。[註03,04]
當時,推廣種植原生小米的地區,除了小米種原的來源地,鄰近的部落也加入種植的行列,復興小米耕作的前景看似充滿希望。然而,經過幾年之後,小米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不如預期,族人面臨許多困境需要解決。
由於平均每個人的種植面積小、收穫量少、收入少而不足以購買農耕機具,只能靠人力費工費時;面對嚴重的鳥害,導致小米被小鳥吃光,也沒有足夠的經費搭建防鳥網;再加上當時還未建立穩定且提高附加價值的販售方式,因為收入不穩定,只剩老一輩人繼續種植小米。
有些部落透過成立產銷班整併農地,並且爭取使用廢耕農田,將種植面積擴大,使用機械播種及除草,解決了傳統人力撒播導致種子分布不均,還要一株株疏苗的費力工作。
有些部落遵循傳統農耕的精神,不撒農藥和化學肥料,種出來的小米具有無毒及友善環境耕作的特色,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再加上小米的營養價值與糙米相當,而且比糙米好吃,促使食品廠商以契作方式購買,製造小米產品,讓收成的小米都能穩定販售且賣得好價錢,吸引越來越多族人投入種植小米。
在傳統農耕中,族人會兼種甘藷或瓜類等短期作物,在小米生長期間才有食物填飽肚子;小米收成後會休耕一段時間,或改種其他作物,例如種植樹豆產生固氮作用,使土壤變得肥沃,藉此恢復地力,同時能避免小米病蟲害累積增加;這些農法都蘊含了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
近年來,農民利用小米、臺灣藜和洛神葵等作物適合生長的季節不同,安排在一整年中輪流種植,如此一來,不僅延續輪作為生態帶來的好處,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種類,為農民帶來穩定的收入。[註05]
現在,除了透過小米帶來經濟收入,讓族人持續種植小米,有些部落還致力於發揚小米料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食用小米的習慣,另一方面與不同族群的人分享傳統美食,例如祈納福、阿拜及小米酒等。同時,也努力創新小米料理,讓小米走進所有臺灣人的生活中,淵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