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6日是驚蟄,「驚蟄」是一個生氣勃勃、具有聲光效果的節氣!在每年農曆10月過後,北方冷氣團逐漸下移,閃電雷雨現象減少,漸漸進入隆冬,所有的生物和昆蟲進入冬眠稱之為「蟄」。
▲在這一時節綻放的山櫻花總會吸引大批賞櫻人潮。
而在「立春」過後,氣溫逐漸回暖,來自南方的暖空氣會漸漸增強,與籠罩在台灣的冷空氣產生旺盛的對流,引起打雷閃電的現象,驚醒了冬眠中的萬物,使萬物恢復活動及生機,即被稱作「驚蟄」。由於春雷響起時,害蟲益蟲一律被驚醒,所以古人為了防止害蟲便有兩項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春雷響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據說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一是要取石灰灑在門外,這樣蟲蟻整年都不敢上門。
在農業方面,這時是農民忙著插秧、播種的時刻。農夫會依照往常的經驗判斷,如果春雷是在驚蟄前響起,就表示今年雨水會豐沛,甚至可能發生水災;但如果在驚蟄春雷還沒響起,就有可能會鬧旱災。
驚蟄的前後也是春暖花開的時節,滿山遍野開滿著櫻花、杜鵑花等,不妨趁著假期到郊外賞花踏青,享受一下春天浪漫的氣息。但要注意杜鵑花是有毒植物之一,全株都含有毒素,注意不要採摘或誤食。
在此時節栽種的作物如下:
北部:胡瓜、西瓜、甜瓜、白芋、茭白筍、薑、落花生
中部:薑、刁豆、菜豆、茭白筍、落花生
南部:烏豆、菜豆、茭白筍、落花生
▲鰹魚是相當重要的經濟魚類,可以作成柴魚片食用。
在這一時節,台灣西部海域的等溫線會逐漸往北部移動。在雲林四湖外海可捕獲到童尖、加蚋魚等,其它鯛類魚族會隨水溫上升往北洄游。
在赤道附近終年棲息的鰹類魚族,在這一節氣可在赤道產卵。牠們在每年三月開始,由菲律賓東方海域出發產卵及索餌洄游。一支循著黑潮主流北上,另一支循黑潮支流進入台灣南部海域,每年四月至七月在台灣東部是鰹魚盛產季節。
蘇澳:花輝、目吼、釘鮸、沙魚
基隆;加蚋魚、魚昷魚、釘鮸、沙魚
淡水:鮸魚、青魚昷
因為地球自轉,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有所改變,因此各地區太陽照射的時間長短也有變化,進而產生了不同的季節。每年3月20、21、22日左右時間,太陽直射在赤道上,使南北半球各地區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由於這天剛好在「立春」與「立夏」的中間,所以稱為「春分」。
▲春茶又稱為頭前茶、春仔茶,味道濃烈耐沖泡。
從「春分」之後,太陽照射的位置會逐漸往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氣候也會越來越暖和,所以西洋人習慣將「春分」作為春天的開始,而臺灣則將3月21日訂為我國氣象節。
因為氣溫的回暖,進入百花盛開的春季,濕度、溫度適中,水分充足,所以正是農家插秧的好時間。有句諺語說:「2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就是形容這時節最適合耕作插秧,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也由於「驚蟄」過後,土裡的蟲、鼠、蛇等等生物開始出來活動了,所以農夫需要更加注意作物受到病蟲害的侵擾,並避免作物受氣溫變化而受凍。此外在西部海域等溫線隨氣候移動,漁民會有不錯的收穫;而果農們忙著培育果樹,茶農也忙著採收第一季的春茶。
另外杏花、桃花、李花、台灣百合、杜鵑等陸續盛開,在這百花盛開,桃李爭豔的時節,不妨趁著假期踏青賞花,並記得多帶一件外套,以適應「春天後母面」忽冷忽熱的天氣。
「春分日夜對分」,白晝的時間漸漸增長,農夫必須早起下田工作。在這一時節氣候變化大,氣溫不穩定,因此人容易生病,作物也容易感染病蟲害。但如果下雨的話,人們就會注意到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也會進行病蟲害防治,使得作物生育良好。
北部:苦瓜、蕹菜、肉豆、田薯、薤菜、蓮藕、水芋、山藥
中部:甘藷、田薯、薑、杏菜、水芋、蔥、胡瓜、蓮藕、落花生、肉豆
南部:豆薯、莧菜、落花生、莿瓜、肉豆
魚族洄游時常依靠海水溫度進行,因此與氣候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春分時節的漁獲大致與驚蟄相同,在雲林四湖外海可捕獲到童尖、加蚋魚等,而在東部外海則會看到順著黑潮洄游的鰹魚。
澎湖:棘鬣魚、闊北、沙魚
高雄:沙魚、釘鮸、虱目魚苗
東港:白帶魚、魚昷魚、烏鯸、虱目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