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新聞稿
食農教育一起來~
桃園場「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協力推動校園食農教育
112年11月8日
「學校場域該種什麼!植物種不活!假日還要到校澆水!」針對食農教育推動在學校的第一線反應,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包括作物篩選、省工澆水、土壤改良、施肥建議及病蟲害管理等技術,經過模組化、科普化等技術調校,已於16所學校完成驗證,可直接運用於校園食農場域,實際解決食農田園作物栽培上的疑難雜症,本年底前預定推展至39所學校,期盼學校和桃園場一起運用農業技術推展食農教育!
桃園場表示,配合食農教育在第一線場域推動的需求,推出「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從選對作物、智慧澆水、病蟲害友善防治到落葉循環再利用,建立完整技術模組,讓學校師生可輕鬆運用。校園食農教育場域受教室、圍牆等建築物影響,日照時常相互遮蔽,作物生長反應常不如預期,致影響農作生產體驗及食農教育學習效益;唯有根據所在場域環境特色,選對適地適作的作物,才能長得好收成佳。桃園場利用不同光照強度環境下觀測作物生長量,並評估其耐陰性,建立107種蔬果、香藥草及餐盤裝飾花卉作物在都市環境專用的「都會地區適栽作物檢索工具」。
桃園場指出,屋頂及畸零空地為從事食農教育之重點場域,惟其日照、降雨及風速等環境條件差異大,現行自動給水設備多以定時控制,無法依據環境調整給水頻度或依據植物需求精準給水。桃園場依照作物生長需水性,將作物區分為4類,分別適合高溼、中溼、低溼與乾溼循環4種土壤的溼度模式。運用該場開發之Wi-Fi聯網灌溉控制器與環境傳感器,可偵測即時土壤溼度,依據設定閾值控制給水。4種給水模式可對應各自之土壤體積含水量管理區間,低於區間下閾值啟動澆水,澆水達區間上閾值,即時停止澆水。該場已完成80種作物的「都市農耕作物最適灌溉模式分類表」,讓科技輔助澆水,可有效管理控制澆水量多寡,讓作物在合適的土壤溼度下生長,而且師生能利用課後餘暇透過行動裝置、電腦等設備遠端操控澆水設備,實際解決假日或寒暑假,到校澆水不便的管理壓力。
桃園場進一步表示,食農田園栽種過程中常衍生出病蟲害問題,因此該場依據社區、校園等食農場域輔導經驗,彙整出葉菜類、葫蘆科及茄科等作物常見之18種作物病蟲害之友善防治方法,將其轉化為「都市農耕常見病蟲害轉盤教具模組」。使用者可使用防治轉盤正面初步區分發生的病蟲害分類,並且找到對應的物理防除方法,以及可選用的有機友善防治資材種類;轉盤背面則附有稀釋換算表,可以找到防治資材包裝上建議的稀釋倍率下,對應要加的資材原液量及水量。自 111 年迄今,本技術已無償授權 8 個單位進行印製,並於病蟲害防治推廣活動中發放,累計發放超過 5,000 份,擴及全臺 16 縣市。
桃園場表示,淨零循環已是政府政策,若能運用校園枯枝落葉結合該場堆肥技術,將它們轉化為有用的堆肥或栽培介質,不僅環保,減少清運費用且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桃園場運用預鑄輕質混凝土磚為材料,建立平價的「可組裝之熱發酵堆肥箱模組」,堆肥碳源材料使用校園樹枝與落葉,混拌尿素(氮源)調整堆肥的碳氮比,提高肥效;添加發酵菌可提高堆置過程中的發酵溫度,縮短堆肥的腐熟時間,大幅減少堆肥中的病原菌。利用該場開發之堆肥箱模組,不僅成本低、異味少,亦能有效地將校園的樹枝和落葉轉化為可運用的堆肥。
「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施行,桃園場結合學校串接該場「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建置校園食農場域,由老師或家長志工帶著學生參與農作物種植、生長與收穫,認識及學習食物從何而來,不僅帶給學生自給自足的成就感,更能培養他們正確的飲食觀念,一起將食農教育於校園推展擴散。
聯絡人: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發言人 副場長 傅仰人 03-4768216分機101 手機0919-872010
樹林分場 副研究員 楊雅淨 02-26801841分機105
農業推廣科 副研究員 賴信忠 03-4768216分機410
圖1. 學校推動食農教育時,對於各項農業技術之需求,即「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之內涵
圖2. 桃園場已將「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導入16所食農校園場域
圖3. 「都會地區適栽作物檢索工具」能幫助食農教育田園選對作物
圖4.「都市農耕作物最適灌溉模式分類表」搭配智慧監控設備能進行有效灌溉管理
圖5. 「都市農耕常見病蟲害轉盤教具模組」提供病蟲害友善防治方法及防治資材稀釋換算
圖6.「可組裝之熱發酵堆肥箱模組」可有效地將校園的樹枝和落葉轉化為高品質的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