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業部會為促進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與實現零飢餓目標,依據食農教育法第9條,提出「零飢餓」計畫,以期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並提供在地性的農業和營養教育,達成支持在地生產,建構永續、具韌力的糧食系統。
-
為強化各式食材安全性及可追溯性,自110年起推動學校營養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確保學童吃到來源明確、優質安全之國產農產品,增進學童環境保護意識、感受在地飲食文化,培養在地低碳飲食習慣,開展食農教育與生活教育。
-
-
臺灣水果依季節分成春、夏、秋、冬與全年產期的水果,旅人們不僅可以臺灣品嘗當季鮮採水果,還可以親自體驗採果的樂趣,讓我們一同拜訪全臺各地果園、認識臺灣的水果!
-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前身為蠶蜂業改良場,2007年起開放「臺蠶蜂教育園區」參觀,設有台灣蠶業文化館、生物產業館及農業博覽館等3大展館,可進行環境教育導覽解說、有益昆蟲生態課程及手作 DIY體驗,推廣農業環境生態資源永續經觀念,為環保署核定的農業教育設施場所。
-
生活在臺灣寶島,是幸福的。雖然農地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式各樣的蔬果、海鮮、肉品,隨著季節輪番上市,讓人們吃得精巧又美味,更豐富了臺灣在地飲食的面貌與內涵。為了傳達這份「食當季,吃在地」的幸福感,「食農知味─臺灣農民直銷站資訊網」於焉誕生。我們期許,這個網站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連結土地與農人的情感,也架構農產與消費者之間的網絡。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縮短了,農民生計無虞,飲食安全紮根,環境生態回春,才是農業永續的根基。
-
動物保護資訊網讓 「尊重生命 保護動物」理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提供基本小常識,從自我檢測是否適合飼養寵物,如何認領養或選擇合法寵物業者、植入晶片並辦理寵物登記、到絕育或提出繁殖管理說明、教導寵物正確行為,並提供相關單位聯絡方式,幫助您了解自己、認識寵物,輕鬆展開您與寵物-愛的新生活。
-
從植物、作物到食物,臺灣原住民的傳統農耕方式,蘊藏深遠的智慧。2022年起,花蓮、臺東、高雄三地農業改良場執行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推廣及數位典藏計畫,在部落間進行田野調查,留下重要且珍貴的部落傳統作物品項、栽培利用、生產時序、利用及其相關之祭典、文化等紀錄。經由彙整與串聯,呈現不同族群的農耕與飲食記憶,展現原住民與山海共生的日常智慧。
-
共10筆資料,第1 / 1頁,每頁顯示20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