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推廣成果

新北市立三民高級中學

發布日期
110-08-11
更新日期
112-12-19

搶破頭的時尚食農課

  要說食農教育中的課程發想王,那絕對是三民高中國中部!老師們3年開發出近十套食農教案,孩子們上課上到意猶未盡,沒上到課的人會哭。老師們引導孩子們從糧食自給率、米食、在地小麥、茶葉、雞蛋等內容思考延展。

  老師以理論和實作料理課程相互搭配,讓孩子意識到選擇食物對生活的影響有多大。三年一貫的課程極具推廣性及擴散效果,課程研發及第一線授課老師均表示,本身皆無農業背景,多虧農委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提供正確的資訊及素材讓老師充分發揮。三民高中的食農課程更在去年榮獲食農獎的殊榮!

運用農委會國產農產品教材於食農課堂,讓無農業背景的老師也能提供正確的資訊

▲運用農委會國產農產品教材於食農課堂,讓無農業背景的老師也能提供正確的資訊

更新器具加碼更新課程,童軍家政老師撩落去

  三民高中校區內種有多種果樹,例如:芒果、蓮霧、龍眼、香蕉等,走在中庭則可聞到多種香草植物的香氣。因為空間有限,校內國中部與高中部混棟上課,其中一間名為「美好食驗室」的教室特別亮眼。美好食驗室是設備齊全的烹飪教室,也是食農課程上課的地方。

  三民高中的食農課程是由國中部的家政及童軍老師執行,主要發想設計教案的老師莊豐萁表示,校內開始推行食農課程,其實動機僅是因為烹飪教室器具要更新,順勢也將現有的家政課程更新。過去校內家政課會教授料理、要求學生煮出四菜一湯,但過去家政課並無和農業、食物做連結,因此新的課程方向便是將食物與農業的關係接上。

  莊豐萁說明,當時在網路上搜尋很多資料,整理作為教案資料,107年是食農課程上路的第一年,當時做的課程是「中餐心食力」,那時先在自己授課的班級上課,詢問其他老師使否要一起參與,其他家政及童軍老師都答應下來。

上完米食課早餐改吃飯糰、茶葉課程找出添加物

  三民高中的食農課程相當豐富,有食力不同凡響、中餐心食力、米食下午茶、義外好滋味及雞蛋等課程,課程內容及學習單多由莊豐萁研發設計而成,所有課程都是理論搭配實作。中餐心食力幾乎已經成為校內國二生的必修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各種農法對環境的影響、介紹3章1Q,實作中則必須至少使用一樣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且儘可能是臺灣在地的。

  米食下午茶則從茶葉與稻米的種植討論生態農業與綠色保育標章;下午茶將食材替換為臺灣米和茶,其中主角—米,則必須選用友善生態的米,隨著課程的演進,米好食光的上課內容更結合稻米的生態價值及糧食自給率等議題。莊豐萁表示,有的孩子上完課後,隔天選購早餐,竟改吃飯糰,顯示出課程對孩子確實有影響力。

  而茶則是先讓孩子了解瓶裝飲料的成分及添加物、手搖杯的茶葉從何而來,最後實作時讓孩子選擇在地茶葉。實際上課的第一線老師呂逸萍表示,上完課的孩子會拿包裝來詢問成分,但實際選購茶葉時,孩子們即便謹慎注意,仍有人買錯,買到印度茶葉,「在教育現場,我們不會苛責孩子,買錯反而讓孩子印象更深刻,之後也更注意。」

美好食驗室串聯將食物與農業的關係

▲美好食驗室串聯將食物與農業的關係

在地小麥做披薩、在教室體驗雞的一生

  義外好滋味則是使用臺灣在地小麥製作義式披薩,呂逸萍表示,過去沒有試過用臺灣小麥做麵點,一開始請業者來教學,但因為做工繁複而不易在課堂上操作,老師們利用空堂時間,不斷修正、試做,最後才改成適合教學的做法,同時保留麵皮的薄、脆口感,學生們都很喜歡。

  除了烹飪,去年新增的茶、地瓜及雞蛋教案也讓人耳目一新,課程內容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雞蛋教案。雞蛋教案會讓孩子去認識每天吃的蛋從何而來,老師們引導孩子在教室中體會蛋雞的飼養過程,以課桌椅為籠,孩子要蹲在桌上,模擬一隻雞在有限的格子籠空間中的情形。

  過程中孩子發現到在限縮的空間裡,要伸展、翻身都相當不易,而授課老師還準備了玉米片,模擬飼料。第一線的授課老師胡徽萍表示,一開始孩子會想嬉鬧,而隨著過程推展,最後結束,讓孩子分享感受時,孩子們不約而同說出:「很擠」、「很不舒服」,之後讓孩子看格子籠雞的影片、討論動物福利,孩子們的印象更深刻。

精彩課程節奏緊湊,老師也因課程走進農場

  課程如此精彩豐富,對於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時間。呂逸萍表示,剛開始很擔心,因為要在有限的兩節課(100分鐘)內煮完一組套餐及拍照,但學生竟然都能做到。

  但因為每一套教案內容多,初次上路,許多老師要把課程上完就相當吃力,甚至排擠到原有家政及童軍的進度,胡徽萍表示,第一年上食農課時,原有的童軍課進度幾乎是零,而老師們備課也都花去了許多時間,老師們幾乎每天都在學校待到很晚,上課時也相當緊蹦。

  為了讓各老師減輕壓力並兼顧原有課程進度,老師們最後決議將各教案需要堂數盤整後,讓老師們各自決定要上哪些教案。第一線上課老師李雅燕表示,這樣的彈性讓老師們負擔比較小。

  此外,老師們的生活也因為食農課程而有了改變,老師們會輪流參與各種研習或是農會推廣活動,甚至假日時去拜訪農場,例如:金山的坵隱農場,搜索任何能運用於課堂的內容。李雅燕表示,老師們平常就會一起購買小農產品,因為要上食農課而又與農夫、產地的距離更近了。

農委會資料是老師們課程設計的後盾

  能夠設計出如此精彩又豐富的食農課程,莊豐萁認為,原因有三,第一是家政及童軍老師們凝聚力強;第二是老師們也都有興趣、願意一同參與;第三個關鍵原因在於教案參考資料來自農委會。

  莊豐萁表示,對於沒有農業背景的教師來說,網路上大量的資料不易辨別哪些是正確的、又該保留哪些資訊,幸虧農委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對於設計課程來說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課程要講牛奶,老師們查詢資料後才對酪農業有基本認識。

  其他老師也相當贊同,均表示,事前備課時需要閱讀許多補充資訊,農委會的資料很完備,對上課老師來說是「大補帖」。老師們希望農委會能將其他作物資訊也一齊補上,這樣對於後續設計新的教案及課程的運作都能更加流暢。

學習辦識3章1Q標章,讓學生挑選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實作料理

▲學習辦識3章1Q標章,讓學生挑選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實作料理

文字採訪編輯/林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