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裡的葉菜表面上佈滿小洞,一翻開葉子背面,發現一隻菜蟲正在啃食無毒又健康的蔬菜。好不容易把牠抓走,又發現其他的葉片上還有。到底該怎麼樣才能從蟲蟲嘴下救出蔬菜呢?
來自大自然的事情,就交給大自然來解決!在自然生態中,生物彼此間存在著食物鏈的關係,以「一物降一物」的方式來維持均衡。運用在農田生態,就要找到害蟲的天敵,讓天敵降低害蟲數量,這就是生物防治法其中一種,利用捕食性天敵降低害蟲。
威脅作物的害蟲
害蟲之所以為害蟲,是因為牠能直接騷擾及傳播病媒,還能直接取食人類栽種的作物,造成人類經濟損失,因此才會被稱為害蟲。從危害農作物的方式來看,可以將害蟲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是直接危害,一是間接危害。
直接危害是害蟲利用口器(蟲攝取食物的器官)取食,或是產卵在植物組織中造成作物損害。我們在菜園裡看見坑坑洞洞的葉菜,就是被蝶蛾類的幼蟲、蝗蟲、金龜子用咀嚼的方式啃食。另一種害蟲的口器比較特別,口器形狀如針,有4-6根不等,依蟲種而異。牠會將針似的口器穿刺入植物的維管束內吸食汁液,如葉蟬、蚜蟲、介殼蟲、蝨類、蟎類,破壞植物的葉綠體組織,使作物逐漸枯萎、變形。還有一種害蟲屬於薊馬類,雖然有針狀的口器,卻不能刺入植物組織,而是先用口針把植物表皮銼碎,再慢慢吸食流出來的汁液,在植物受害部位上,可以發現被銼碎的疤痕。
間接危害則是因為害蟲的分泌物,如蚜蟲、粉蝨、介殼蟲等會分泌蜜露造成植物煤煙病,或攜帶植物病毒使作物生病。如蚜蟲傳播木瓜輪點毒素病,會使木瓜生長受阻,不易開花結果,果實畸形;粉蝨番茄捲葉病毒,會使葉片捲曲,花器變小不易結果。
吃與被吃,害蟲對上捕食性天敵
面對這些令人頭痛的害蟲,就交給牠的天敵來解決。天敵是指能殺死或降低其他生物繁殖能力及數量的生物,為達此目的,通常藉由捕食、寄生、資源競爭,以及分泌有毒化學物阻止其他生物生長的抗生作用等途徑去達成。這次介紹的捕食性天敵,就是以殺死、取食食餌為生,如瓢蟲以蚜蟲為食物、黃斑粗喙椿象以蛾蝶幼蟲為食物、螳螂以大型害蟲為食物。在生物防治法中,通常會選擇取食較多種生物的捕食性天敵,比較有經濟性,也因此一隻天敵可以取食不同種的害蟲。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捕食性天敵:
狂野的淑女 瓢蟲
▲瓢蟲小小一隻,但牠一天可以捕食50個以上的蚜蟲。
有紅底黑色斑紋的瓢蟲,亮麗可愛,有「淑女蟲」稱呼的瓢蟲,是自然生態系中很重要的捕食性甲蟲類,在全世界約有5000多種,目前在台灣發現196種。而在田園中常見的捕食性瓢蟲有六條瓢蟲、錨紋瓢蟲、赤星瓢蟲、七星瓢蟲、龜紋瓢蟲和六星瓢蟲等。無論在幼蟲期(指完全變態的昆蟲幼期)還是成蟲期,瓢蟲都可以捕食害蟲,捕食對象有木蝨、介殼蟲、蟎類以及蚜蟲。以蚜蟲為例,牠除了吸食植物的汁液,也會分泌蜜露造成植物生病,導致植物生長受阻,影響作物產量。
瓢蟲的生命週期約為三星期左右,從卵孵化後,幼蟲會經過四次脫皮變成終齡幼蟲,最後結蛹變為我們熟悉的瓢蟲。瓢蟲有一個咀嚼式口器,有可動的大顎(昆蟲第一對攝取食物的器官),就像人類的牙齒一樣,可以咀嚼固體組織。面對大量繁殖的蚜蟲,瓢蟲以牠優雅的身姿,大口大口地捕食,以龜紋瓢蟲來說,一隻龜紋瓢蟲一天可以捕食50隻以上的蚜蟲,適合解決具有明顯季節性大量集中發生的害蟲問題。
雜食性大胃王 黃斑粗喙椿象
▲黃斑粗喙椿象是將口器刺入害蟲體內吸食的方式減少害蟲。
黃斑粗喙椿象,又叫叉角厲椿,因為遇到敵人會用臭氣驅逐,俗稱「臭屁蟲」。但不要因為牠的特殊氣味而排斥牠,相反地,牠在若蟲期(對不完全變態昆蟲的幼期稱呼)和成蟲期都可以捕食大量鱗翅目幼蟲,諸如紋白蝶、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甜菜葉蛾、毒蛾等,這些鱗翅目幼蟲多是雜食,並以口器咀嚼多種作物的葉片,嚴重時,會發現葉片上僅剩下葉脈而已,如害蟲密度高,最後可能使農夫棄耕。
面對這些蛾蝶幼蟲,黃斑粗喙椿象雜食、捕食量大的特性使牠成為農夫的好幫手。牠的生命約20-25天,脫皮4次,有5個齡期(即只在兩次脫皮間的時期),剛孵化的若蟲為紅色,通常會聚集捕食,二、三齡的若蟲也會聚集一起,隨著齡期增長群集性會逐漸降低,到末期多是各自生活。牠在捕食時,有一特別口器,形狀粗長,可刺入幼蟲體內進行麻痺,進而再吸食體內體液,這樣的特殊方法,使牠不必緊抓住對方,因此可以對付比牠還要大的害蟲。以防治高麗菜上的紋白蝶為例,如果每顆高麗菜上有五隻害蟲,可以釋放一隻三齡以上的黃斑粗喙椿象。再加上牠的培育成本低,由農夫自行培育,可以節省大量除蟲的人力與金錢。
肉食鐮刀手 螳螂
▲螳螂利用前足捕食紋白蝶。
螳螂頭呈三角形,活動非常靈活,前胸長,有兩個如鐮刀般的前肢,是大型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因為捕食量大、捕食時間長、捕食範圍廣,是生物防治中絕佳的選擇。在生物防治上牠可以捕食蝗蟲、蛾類、蝶類、蠅類等大型害蟲。這些害蟲會啃食作物,並且只要成蟲交配後,又可以繼續危害土地,難以去除。
螳螂生命約110-140天左右,從若蟲至成蟲約脫皮6-7次,也就是7-8齡,牠同樣在若蟲和成蟲期時可捕食害蟲。螳螂有一個咀嚼式的口器,並只捕食活體生物,在捕食時牠會利用特化的前足瞬間彈出捕捉獵物,以前肢上的雙排刺夾住,再刺入害蟲體內。此時獵物便成為牠的囊中物,不管如何掙扎也無法逃脫,成為牠的美食。除此之外,因為牠鐮刀的造型深受多人喜歡,是作為學校、休閒農場作生態教育的良好教材。
生物防治法 讓農食更安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因應人口急速增加的糧食需求,臺灣把農業發展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優先考慮,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化學肥料以及農藥成為農民耕作的必需品。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作物產量趨於穩定,人民能夠吃飽,但河流、土壤、空氣逐漸受到汙染,生產的作物也受到汙染的威脅。再加上化學藥劑使用過度,會影響地球生態環境以及後世子孫的權益,在我們能吃飽的同時,開始思考能不能吃得更安心、安全呢?因此有機、有善、永續農業的理念因應而生。
在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情況下,取自大自然「制蟲剋病」的生物防治法再次受到重視。它不僅能降低農夫的防治成本,也避免農藥殘留及環境汙染,此外這些蟲蟲們本就穿梭在作物之間,因此大大增加植株授粉機會,提高產量與品質。這無論對生產者或消費者來說,都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延伸閱讀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