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教案

天神的指引-向鄒族學習食農教育

資料來源
嘉義縣食農教育網
更新日期
110-10-25

一、鄒族與番路的食農文化

本校位於嘉義縣阿里山山腳下,是諸羅城通往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必經道路,也是阿里山鄒族部落與嘉義人交換貨物的必經之地(探索嘉義,2019),這條文化多元道路上充滿著各種族群智慧,包括:原住民鄒族部落、漢人,及新住民。教學者發現鄒族的族人們們受到哈莫(鄒族天神)的指引,留下許多食農教育的知識及文化,像是採集的生態永續文化,對於大自然萬物的尊重理解,諸多鄒族節日及習俗均有食農教育之精神得以推廣,像是:生命豆祭及戰祭……等,這些節日的飲食文化內涵均能引導學生對食物尊重,期待食物能在地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精神,而本校每班學生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生為鄒族之原住民(約15~20%),故用鄒族之主題融入課程,對於本校學生是相當好的媒介。

二、動手做的課程設計及學生建構知識的歷程

若是將食農教育的課程以講述的方式單純融入教學,很容易淪為道德說教的課程,卻喪失「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生最多也只會口頭認同,對於食農教育的做法卻沒有辦法面對心情靜得以遷移,因此教學者打算以杜威(Dewey,1916)所提出的做中學進行延伸課程設計,讓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情境中進行社會建構知識,教師為引導者而非教學者的逆向教案設計。

三、素養導向與科普識讀

教學者打算帶領學生認識並體驗鄒族在地食農產業,以自然三大主題進行教學,分別為:鄒族祭典「生命豆」-認識民俗植物生命豆、鄒族傳統愛玉產業的認識製作,以及無農藥校園農場設計-從土地到餐桌,帶入科學建構知識歷程的教學法,其中培育學生科普識讀的能力,教師以提問的方法結合國中科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思考,思考中還要學會表達的能力,像是鄒族愛玉產業的採集,加工甚至販售,因危險人工又較貴的關係,去讓學生探討為何鄒族人堅持要延續這樣一個產業?鄒族愛玉的價格及販售方式,並告訴學生其實健康無毒的產品銷售,就是要讓購買者及販售者都具有科學素養,因此,什麼才是目前的主流食農教育知識,卻要仰賴民眾對環境認同及探索,更顯得食農教育必須在地化的重要性。

四、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與科學探究(science inquiry)

教學者設計自然領域三大教學模組融入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與科學探究(science inquiry)教學法,採用教師引導式實驗探究教學(guide-inquiry),並不用以往課本的食譜式實驗,本教案,讓學生向科學家一樣從動手做實驗並發現屬於自己的結論,教師再依據學生發覺的結論進行探討,進行科學知識的建構,並進行食農教育的省思,其中讓學生學習科學方法及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其中讓學生用數據去連結食農教育之精神及知識,並進行科學論證,讓學生體驗到知識從有到無的歷程,對學生來說,較容易進行概念的形成及改變。

五、自然科學領域跨語文領域合作

本教案以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為主軸,協同國文科之教學者一同進行教學,教學前教學者會互相共備討論課程的進行,使兩者科目間得以相輔相成,自然領域的動手做課程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但國文領域的文本及教師的引導卻可以讓學生進入食農教育的情境,提升學生的情感觀感,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其中最大受益的仍然是教師,在新的課程創作中得以修正自己的教學,跨領域的橫向教學也可以提供教學者更客觀的教學建議。

附件下載
  • 864-天神的指引-向鄒族學習食農教育
縣市
嘉義縣
作者
蔡明哲、侯怡如(嘉義縣民和國中)
農業類別
三面六項
農業生產與安全 農業與環境 飲食與健康
六大方針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教學時間
450分鐘
教學對象
國小中年級
學習領域
自然科學 語文-國語文
授權方式
著作權所有,僅供教育使用
對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