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推廣成果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國民小學

發布日期
110-08-11
更新日期
112-12-19

食農教育成為農村小孩的日常

  農村小學透過食農教育找回自己的根重新萌芽!新竹縣關西鎮東光國小7年前開始進行食農教育課程,一開始農村居民都不看好,7年後孩子們在老師及在地青農的系統性課程規劃下,孩子以簡單農具、耕耘機在校內開闢一畝田,收成作物除了入菜,還到新東陽關西服務區義賣。

  孩子因食農教育而更愛惜食物,並因下田而和環境更加親近,東光國小的老師自製各式教具,並將簡易程式設計與農業融合,110年會將結合簡易程式課程設計智慧農業,例如:自動澆灌溫室與散熱系統,讓食農課程更上一層樓。

孩子種植作物會入菜到營養午餐,亦可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孩子種植作物會入菜到營養午餐,亦可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農村地區推食農教育,務農家長起初並不看好

  「關西家家戶戶都種菜,一開始推食農教育被大家笑。」東光國小校長郭佳慧回想,當初發展食農教育是因為國小身在農村,孩子卻和農田不熟悉,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所學要跟上都市國小才有發展性,因此對校內要推食農教育相當不以為然。

  東光國小從一到六年級,不到40人。教導主任曾建豪表示,當地孩子的父母不少在都市、近郊工作,孩子7歲前多和祖父母輩同住,7歲後會被父母送到其他地區就學,因此留下來唸小學的孩子並不多。

  「種菜?你們老師行嗎?」這是家長們對一開始對校內老師的質疑,郭佳慧坦言,因為老師們不懂農業,一開始設想是「前面田園,後面是蝴蝶步道」,而真正開始認識農業後,才發現這樣的構想是矛盾的,「開始下田發現,蝴蝶的幼蟲是菜園最大食客,原本構想實在太天真了!」

食農課程結合農業,但教學目標必須回歸生活教育

  東光國小103年開始設計課程,剛開始老師以環境和水土保持去發想課程,而後透過關西鎮農會協助,介紹專業農入校協助食農課程。最初食農課程選定的作物是仙草,因為關西仙草相當有名,老師們帶著孩子們種植仙草、製作仙草磚。郭佳慧回憶,因下田過於勞累而引起孩子的反感,校方也因此調整食農課程方向。

  郭佳慧表示,食農課程的目標並非是將孩子訓練成小農夫,而是希望孩子在與農為伍的過程就是學習感恩及惜食愛物。

教師手做教具,解說智慧農業原理

▲教師手做教具,解說智慧農業原理

在地百大青農每週2天陪孩子下田、操作機器,依年紀上不同的課

  104年,東光社區發展協會介紹關西鎮在地青農羅仕伃,羅仕伃是第四屆百大青農,同時也是關西鎮農會四健義務指導員。現年27歲的羅仕伃與教導主任曾建豪共同討論及發想課程,農夫教授專業知識,老師再將內容延伸到生命教育,課程目標設定為讓孩子從實作中體驗,也不希望孩子過於勞累。

  校地面積約為2分地,孩子下田頻率為每週2天,週二早上8點到8點半是一二三年級的下田時光,週四早上8點至8點半則是四五六年級下田。負責教學的羅仕伃表示,孩子配合度相當高,不同年級孩子的課程也不同,一二三年級學難度低的施肥及拔草,四五六年級則進行動作細緻的採收及機器操作。

  羅仕伃表示,現代種田並非像傳統農耕那般依賴勞力,多需操作機具,孩子對於機器操作都相當有興趣,通常一節課會教一種機器,例如:中耕機、自動翻土機等。現在說起來很輕鬆,但課程設計及運作也經多次修正漸漸成熟。

瓜果蔬菜都種,採收作物入菜到學校午餐

  剛開始授課時,羅仕伃並未考量到孩子吸收能力有限,以辦活動的模式將行程塞滿,後來發現不同年紀孩子的理解能力有落差,才調整為「一節課只講一件事」。除了在校內授課,暑假時,羅仕伃帶著孩子去不同農場比較不同栽培方式所種出的作物、參觀柿餅加工廠、碾米廠等,以及讓孩子在關西高中製作鹹蛋餅乾。

  羅仕伃帶著孩子種過水果玉米、玉米筍、四季豆、荷蘭豆、小黃瓜、翼豆、櫛瓜、高麗菜及紅藜等作物。採收的作物,每週會有1次學校午餐加菜,孩子便能吃到自己種植的作物。

  實際詢問孩子們,孩子多喜歡高麗菜及玉米筍,曾建豪表示,一開始不會預估採收時間,而菜單要變動必須提前和學校午餐秘書報備,因此最初採取加菜的方式。採收起來的蔬菜大小規格不一且帶土,廚師理菜、洗菜需要更多時間,但校內2位廚師也都毫無怨言。

校方與在地百大青農合作

▲校方與在地百大青農合作

除了吃還有販售,孩子的菜成為搶手貨

  需要採收時,全校會使用綜合活動課程時間大動員,校田採收蔬菜直接入菜,可以縮短學校午餐的碳足跡,此外,老師們觀察到,上過食農課的孩子們都會將採收加菜的料理吃光,哪怕只是簡單的鹽煮玉米,不論大小胖瘦美醜,孩子們一根都不會放過!

  孩子種植作物除了入菜到學校午餐,部份讓孩子帶回家和家人分享,其餘則在新東陽的關西服務區做販售。曾建豪表示,蔬菜販售所得會回饋給校內經濟弱勢的家庭,販售過程,孩子會學習如何理菜、包裝及定價,而販售收入回饋給同學,也讓孩子學習分享。

  「孩子們其實既期待又擔心。」郭佳慧表示,賣菜機會對孩子來說是種鼓勵,但孩子也擔心菜沒人買菜,有孩子會拉著爸媽假日時去販售地點觀察消費客群,而新東陽的回饋是「孩子的菜很受歡迎,架上很快都會銷售一空。」

從怕蟲到愛上土地,畢業生也念念不忘

  目前校田作物皆採露天種植,種植瓜類作物時會搭棚架,所有作物栽培皆使用有機資材,校長郭佳慧回想,剛開始種植時,病蟲害多、孩子跟老師防治的很辛苦,孩子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收成不好,假日會想偷偷來校內幫自家孩子整理菜園,「現在種植狀況穩定了,家長假日來學校變成是觀賞孩子的菜園。」

  不只家長改觀,孩子們也有改變。曾建豪表示,有的孩子一開始排斥下田,剛開始下田很怕蟲、不喜歡土沾在衣服上,只敢站在一旁看同學操作,後來在同儕鼓勵下,兩個月後這位孩子已改變,願意採收玉米,也愛吃自己種的玉米,不再排斥下田了。

  除了在校生,畢業生也忘不了食農課程。曾建豪表示,110年會蓋溫室,有位現已國二的校友,因為擅長手作,也對食農課程難以忘懷,他在網路上查資料、和老師討論後自己製作出溫室的立體模型。

食農課程結合程式,昇華到智慧農業

  東光國小110年會在現有農地上架設智慧溫室。曾建豪說明,孩子不可能全天照顧蔬菜,才預計蓋溫室,會結合現有的程式課程,現有程式課程會讓孩子在課堂上操作迷你無人機,接下來的智慧溫室則會讓孩子更精準的看到土壤中的溫濕度情形,並讓孩子觀察及比較不同狀況下的作物收成狀況。

  曾建豪認為,食農教育不應只有種菜,單純的科學課程每間學校都可以做,但農業對於關西鎮來說很重要,關西鎮的居民都是被農業所滋養,因此希望透過將農業元素融入現有課程,發展出屬於東光國小、屬於關西鎮的特色。 

文字採訪編輯/林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