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推廣成果

新北市板橋區海山國民小學

發布日期
110-08-11
更新日期
112-12-19

城市小孩愛上食農

  都市寸土寸金,種菜是種奢侈,海山國小透過食農課程滿足孩子的種菜癮,還帶著孩子寫卡片感謝農夫、參訪產地、練習煮飯、學習認標章買菜,下課後的孩子回家奉茶、也更愛惜食物。老師將食農課程中的點滴剪輯成片,在校內電視臺撥放給其他班級收看。

  海山國小的食農課程在校園深耕多年,主籌老師楊東錦表示,110學年度會爭取食農課程列入正式課程,目前正在彙整現有教案,未來也會分享給其他學校作參考。

環境教育工作坊團隊成員設計出簡易好上手的食農課程

▲環境教育工作坊團隊成員設計出簡易好上手的食農課程

師生近三千人的都會型小學,環境教育走向食農課程

  作為典型都會型小學,海山國小有90個班級,總計近三千名師生。人多熱鬧,但校內空間也吃緊,連升旗臺都省了,孩子們的朝會、比賽頒獎、活動展演都是在校內攝影棚進行,實況轉播給全校收看。

  海山國小的食農課程始於100年,當時《環境教育法》實施,人在課程研發組的楊東錦,每學期必須完成四小時的環境教育時數,因而成立環境教育工作坊,邀請老師自由參加,老師會在工作坊中做共同備課。

  楊東錦認為,食農和環境密不可分,於是環境教育慢慢轉向食農教育,「一開始想說飲食做一年,下一年換主題,結果大家都很喜歡食物,就一直做下去。」

尋求外援、設計食農課程力求「換老師也能上課」

  從食物連結農業及環境的課程發想並不容易,楊東錦表示,老師們並無農業專業,初期許多課程都必須尋求外援,例如: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主婦聯盟等團體。

  而食農課程的目標,楊東錦說明,核心價值是希望孩子能關心環境、關心環境中的生命,課程最後都會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惜福。

  剛開始共同備課時,老師們希望透過食農課程,減少校內廚餘量。每一次課程的設計是由核心團隊討論出草案,再到工作坊討論,考量到校內孩子眾多,課程同時操作有一定難度,因此設計課程的原則就是「簡易好上手,換老師也能上課」。

各年級有不同主題的食農課程,例如一年級要學習煮飯

▲各年級有不同主題的食農課程,例如一年級要學習煮飯

煮飯方知粒粒皆辛苦,買菜認識各式標章

  食農課程每年都會加入新元素,目前最資深食農學員是校內的四年級學生。現在各年級課程分別為:一年級煮飯、二年級種豆芽菜、三年級泡茶、四年級認識蜂蜜。

  校舍的一樓川堂會看到牆上有一幅幅的畫,環境教育工作坊團隊成員陳雅婷老師說明,這些畫是步驟指示,讓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完成煮飯任務。煮飯課程是最受歡迎的,校內有90個班級,已有75個班級都有參與過,孩子們體會到煮飯不易,之後營養午餐也吃得更乾淨。

  種豆芽菜的課程中除了種菜,老師們也設計買菜環節,楊東錦說明,老師是和里仁、健康食彩兩家有機商店合作,帶著孩子到店內買菜,請店員講解蔬菜包裝上各式標章有何不同。他表示,孩子認識標章後,回家會告訴家長,跟媽媽去超市買菜會特別選購有機標章或是產銷履歷的蔬菜。

走進茶園、蜂場認識農夫,孩子學會泡茶、不再怕蜜蜂

  泡茶及認識蜂蜜是近兩年新增課程,陳雅婷表示,為了讓老師好上手,課程教具都是模組化。以蜂蜜為例,所有課堂教具都會放在同一箱裡,包含對比用的蜂蜜及抹布,老師們先登記,使用歸還後再交給下一班,每次上完課,老師們會提出修正建議,讓教案變得更流暢。

  老師們還邀請農夫來到校內演講,楊東錦表示,演講是各班自由參加,現場年級不一,為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演講前會和農夫溝通,把特定詞彙轉換成孩子聽得懂的話,每次結束後,會依據現場孩子的反應給予建議,例如:較複雜的事講解速度要放慢、多提問和孩子互動。

  老師們甚至帶著孩子前去坪林的綠光農園及三芝的牧蜂農莊參訪,楊東錦表示,有機栽種方式除了產茶,也能保護水源,孩子學習泡茶、回家也會給爸媽奉茶。而牧蜂農莊內則有豐富的生態,有的孩子是第一次與蜜蜂親密接觸,「之後回學校,有班級上課遇到蜜蜂飛進來,孩子沒有慌張,而是冷靜的關燈開窗讓蜜蜂飛出去。」

詢問孩子對食農課程的感想,孩子都異口同聲的說喜歡,期望之後都能繼續上

▲詢問孩子對食農課程的感想,孩子都異口同聲的說喜歡,期望之後都能繼續上

孩子更愛吃菜、寫卡片感謝農夫,食農串連感動

  除了食農課程,老師們也設計其他活動,例如:飯菜吃光光及感恩傳千里。陳雅婷說明,「飯菜吃光光」是鼓勵各班級學生把午餐吃光的活動,一旦全班吃完,就會在朝會上給予表揚,「單純口頭稱讚對孩子就有鼓勵效果!」

  陳雅婷統計發現,109年度的廚餘量減少,且六個月增加了245份菜量,顯示孩子們更喜歡吃菜。這個活動還擴散到孩子家裡,有的孩子回家仍堅持飯菜吃光,甚至要求手足也要吃光,還會主動洗碗。

  而感恩傳千里則讓孩子隨機寫卡片感謝各地有機農夫,楊東錦表示,每週二的營養午餐是使用有機蔬菜,因此希望孩子學會感恩農民,孩子並不認識農夫,農夫也不知道孩子會寄卡片,有的農夫收到卡片後,也寫了回信,甚至寄蔬菜到學校跟孩子分享。

  陳雅婷表示,老師會記錄活動及課程,放上臉書與家長互動,家長也會將孩子在家的改變拍照回饋,整體食農課程下來,老師及家長也有所成長,有的家長因為孩子上了食農課程,第一次踏入有機店買菜。

孩子喜歡食農課,不再介意蔬菜上有蟲洞,最想種菜

  現場實際問孩子對食農課程的感想,孩子都異口同聲的說喜歡,也牢記課堂上的所有內容,例如:如何分別真假蜂蜜。有的孩子表示,現在看到蔬菜上面有蟲蛀出來的洞,反而特別安心,也不再怕蟲或是見蟲就打;更有孩子回家向種田的阿公說:「不要噴農藥了,好嗎?」阿公竟然真的不再噴藥了。

  而孩子們最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菜園,楊東錦表示,孩子們三年級下學期有種菜課程,但都會型學校校舍空間有限,菜園是木箱填土而成,有來登記想種菜的班級,可以分配到部分菜園空間,「如果登記的班級很少,每個班級分配到空間就會比較多。」

食農課程期待納入正式課程,教案內容不藏私

  老師們會把每次食農課程剪輯成片,播放給其他班級看,也會公開放在網路。「校內收視率很高喔!」陳雅婷表示,食農課程對於孩子來說很貼近生活又有趣,曾有班級出現機器問題無法播放,還特地跑到別班去收看。

  但老師自主參與,不確定性不會很高嗎?楊東錦表示,食農課程運作多年下來,每年參與的老師人數有一定基本盤,也陸續成長,每年課程參加的班級數都有過半,對於食農課程的維持相當有信心。

  目前食農課程是運用家政及綜合課,楊東錦表示,110年度會跟校方爭取將食農課程納入正式課程,因此109年度下學期暫時不會有新的課程主題,而是會整理過去的教案,彙編成完整的學期課程。此外,課程時間會再濃縮,他表示,這是考量各科老師都有課程進度壓力。

  「我們整理好,別的學校也可以參考。」楊東錦認為,國內食農教育慢慢在各地興起,但各校情況條件不同,對於校地有限、難擁有菜園的都會型學校來說,設計課程相對難度更高,因此彼此交流很重要。「資源共享到各學校、分享給其他老師是一種很棒的體驗,雖然累,但非常值得。」

學生觀看食農課程影片後回答問題可參加抽獎

▲學生觀看食農課程影片後回答問題可參加抽獎

 

文字採訪編輯/林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