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甘藷是怎麼種出來的? 甘藷田又長什麼樣子呢?
生產環境
- 全臺各地都適合種甘藷
- 甘藷喜歡在20-30℃之間的環境下生長[註01],而且能適應貧瘠的土壤,因此全臺各地都適合種植甘藷,是相對容易種植的農作物。
- 因應產地氣候調整產季
- 在臺灣中南部地區全年都可以種植,主要在秋天栽種,氣溫及雨量適中,適合甘藷生長,而且可以利用第二期農作和隔年第一期農作之間的空閒時間種植,增加農作收穫量,因此稱為「秋裡作」;而苗栗以北地區為了避免冬天過於寒冷,甘藷生長的最佳時期則是在6至8 月。[註02]
作物栽培曆 [註03]
生產過程 [註03]
1.育苗
使甘藷塊長苗,剪取長度約為20-30 公分的苗。
甘藷苗
剪取甘藷苗
2.施肥
施肥後翻耕。
3.整地
製作田畦,畦寬100cm、畦高30cm、畦溝30cm。
田畦實景
田畦大小
4.定植
將甘藷苗水平式斜插於淺溝土裡,並確實覆土。
水平式斜插式意圖
定植後的藷苗狀態
5.灌溉
定植後立即淹灌至畦高的2/3,然後排水。視天氣乾燥情況,選擇在植後40-60天內再淹灌一次,90天後則不再給水。
灌溉後正在排水的甘藷田
6.除草
持續將雜草清除。
7.防治蟲害
主要害蟲有甘藷蟻象和斜紋夜蛾,可噴灑農藥,或將誘蟲裝置架設在畦上或畦邊。
甘藷蟻象(照片: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
甘藷蟻象誘捕裝置
8.採收
• 定植後約100天左右,可先試挖幾株查看甘藷生長情況,及受蟲害或鼠害情況,就能及時解決問題。
• 定植後約150天時,當有甘藷撐出土壤表面,表示地下結藷完成發育,可以採收了。
• 採收時先將甘藷藤割除,留一小段藤於土表,方便辨識地下甘藷的位置,接著從留藤的兩處開挖土壤。
預留藤蔓的位置與狀態
試挖甘藷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延伸影片
資料來源
哇! 原來甘藷是這樣種的,感覺很好玩,我也要來動手種種看!
動手栽種後,我發現其實種甘藷沒那麼容易,能體會農人的辛苦,都很珍惜碗裡的甘藷,吃多少拿多少,一定會把它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