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果皮鮮紅、果肉晶瑩、甜美多汁,唐朝白居易形容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不只是白居易,歷代文人雅士甚至是皇帝,無不對荔枝如痴如醉,他們歌詠荔枝的詩文和圖畫成千上萬,就可知道荔枝的魅力,但是礙於產地位於中國福建、廣東及廣西一帶,距離中原遙遠,而且貯存不易,白居易曾說:「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失」,摘下荔枝的當日若未食用,便會快速色變、缺水。如此種種,荔枝在過去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水果,即便是皇室貴族也很難得吃到。[註01][註02]
荔枝圖(宋朝,作者錢選,現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
相傳楊貴妃最愛吃荔枝,唐明皇為了取悅她,不遠千里傳送荔枝,連夜快馬加鞭、趕送進京,路程遠超過環繞臺灣一圈的長度!就算路途中累死了無數匹馬,也要確保荔枝的新鮮。杜牧曾吟詠:「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貴妃當時淺笑,是因為看到古代版的uber eats把荔枝送來了。
不過有人認為,就算徹夜未眠、連日趕路,從福建、廣東送到位於長安的京城也要花費數日,荔枝早已不新鮮了,而四川也有生產荔枝,路程只需要大約一天的時間,因此推測楊貴妃吃到的荔枝很可能是來自四川,只是四川的荔枝肉少果酸,不如福建、廣東的荔枝甜美多汁。[註02]
現在的我們吃荔枝是成串的在享用,但是在以前就算是皇后、貴妃,也只能分得一顆荔枝,由於數量實在太過稀少,乾隆皇帝還可能為了分配,思考了一個晚上,而什麼時候進貢了多少荔枝,又在何時送給誰,全部都記載在清宮的《哈密瓜、蜜荔枝底簿》。
例如在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六月十八日這一天的紀錄,乾隆皇帝收到報告,他的荔枝熟了,總共36顆,除了10顆先進宮供佛,隔天早上再恭進皇太后2顆,還有撫養過他的溫惠皇貴太妃(康熙之妃)和裕貴妃(雍正之妃)各1顆鮮荔枝;剩下的再賜給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鮮荔枝1 顆……,那剩下的7顆去哪了呢? 答案就在《哈密瓜、蜜荔枝底簿》。
好在,清朝進貢的荔枝已經不再像唐朝那樣,累死馬不償命的千里送荔枝,而是先把小荔枝樹種在桶子裡,等到四月開花結果後,透過船運送到江蘇,六月初當荔枝成熟時剛好抵達北京京城。
由於荔枝保鮮不易,自古以來就有吃荔枝乾的飲食文化,經過剝殼、去籽、曝曬而成,除了可當零食食用,也可以像龍眼乾一樣,加在年糕、糯米飯、糯米粥中,做成各類甜點。[註02]
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1871年4月的南臺灣之行,留下的文字紀錄中就曾提到荔枝乾,而且還稱讚荔枝乾非常好吃,這項飲食文化或許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因為幸福的現代人總是能吃到新鮮多汁的荔枝,不過它確實存在臺灣歷史之中,現在也還有少數人會食用。[註04]
近期將荔枝乾挖掘出來,讓這項果乾廣為人知的,正是麵包師傅吳寶春,在2010年世界麵包大賽中,以荔枝乾為素材,創作出具有「國家特色」的麵包,獲得世界冠軍的殊榮。[註04]
目前製作荔枝乾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因為南部荔枝比較早熟,搶佔了市場先機,中部荔枝的產期較晚而且產量大,常有價格低迷的窘況,將荔枝做成果乾便成了惜物與保值之必須。[註04]
現代人實在太有福氣,拜科技之賜,享用荔枝的時間可延長到10天!透過低溫保存,除了能夠延緩腐爛,還能減緩荔枝水分流失的速度。
在冷鏈處理之前,果實未被太陽曬熱的清晨,果農會進行採果,採收後儘速送到冷藏室,加工人員會在10°C環境中進行去枝、灑水清洗、篩選分級、包裝成盒,再送到4°C環境中進行裝箱,出貨至各地的貨櫃中也要保持4°C,如此一來能延長保鮮10天,消費者可以吃到最鮮甜的荔枝,產銷人員也能因應市場狀況調節農產供應,穩定市場價格。
在10°C環境中處理荔枝,難怪加工人員都穿著厚重的衣物
芒種與夏至:這時候是荔枝的盛產季,想吃荔枝的人要把握一年一度的荔枝季![註07]
註01:農業兒童網
註02:艷絕唐宋-荔枝
註03:皇上吃什麼:歷史,是吃出來的,一起享用甄嬛的豬蹄、乾隆的火鍋、如懿的白菜豆腐、令貴妃的荔枝、慈禧的玫瑰餅,和溥儀的香檳,李舒,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註04:【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約翰˙湯姆生與臺灣荔枝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