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蘋果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早年臺灣蘋果好珍貴
蘋果的發源地、臺灣也有野生蘋果
蘋果原生於歐亞交界及喜馬拉雅山山麓,是人類栽培歷史最久的果樹之一。我們平常吃到的蘋果是由多種野生蘋果雜交而成,口感清脆又香甜。臺灣也有野生的蘋果,不過只有櫻桃般的大小,而且味道非常酸澀![註01]
早年市面上的蘋果產量少,物以稀為貴
目前臺灣栽培的蘋果品種主要來自美國及日本,最早引進蘋果的時間約在民國18年,不過臺灣平地不適合栽培,一直到民國47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才逐漸在臺灣高山推廣栽培,例如福壽山農場,由於當時還未開放外國蘋果進口,物以稀為貴,蘋果的價格高,一般人平常很少吃蘋果,因此蘋果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是珍貴的水果,送禮準備一盒蘋果,一顆顆紅潤圓滿的模樣象徵福氣,又因為蘋果豐富的營養帶來健康,探病送禮也會送蘋果祝人早日康復。[註01]
蘋果西打的前身
歐洲cider蘋果酒
民國50年代臺灣受到美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出現蘋果派、蘋果果醬等食品,汽水蘋果西打也是在這時候傳入臺灣。蘋果西打的音譯來自英文cider,在歐洲是指蘋果酒,以蘋果汁釀造而成的酒精飲品,有氣泡或無氣泡皆有,在英國及法國是很受歡迎的酒類,可作為開胃酒,也是常見的低酒精飲品。對於英國人來說,狹義的蘋果酒必須包含90%以上的新鮮蘋果汁,而且不能添加調味劑和色素。[註02]
-
歐洲cider蘋果酒
美國cider無酒精
cider傳入美國之後,逐漸發展出無酒精的蘋果發酵飲品,也就是臺灣蘋果西打的前身。為了區分有無酒精,含酒精者稱為hard cider,而無酒精者則稱為cider。臺灣又將美國cider調整成加入氣泡、糖及調味料的汽水,不含酒精,逐漸普及。
-
美國cider無酒精
資料來源
註01: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農業部編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