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很少直接吃梅子鮮果,但是梅子加工品卻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常見的醃漬梅以外,還有梅酒、梅精、梅子醋等,以及許多被遺忘的懷舊小零嘴。
梅餅
梅餅外型圓圓、扁扁的,入口酥鬆,味道甜中帶酸,而且碰到唾液後很快就會化掉,是相當經典的傳統零嘴。梅餅的成分並不複雜,糖、醃漬梅和澱粉就能做成,然而每家味道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師傅有自己獨有的香料配方。據說在彰化鹿港有一家梅餅的超級老店,就是用了十幾種漢方香料呢![註01]
梅子糕
拜拜時供桌上有時會出現一種白白的糕餅,吃起來味道酸甜,有時還能吃到一點梅子果肉,這個傳統糕餅就是「鹽梅糕」,俗稱「糕仔」。由砂糖、蓬萊米粉、糯米粉、梅子粉及梅子果肉等製作,有的還會加入鹽或其他香料,並用模具製作成各種形狀,是送禮、祭祀、喜慶時會出現的點心。[註02]
現在傳統糕點越來越少見,如果看到梅子相關的糕點,一定要嘗試看看喔!
文人愛梅、賞梅,也吃梅子,並且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將梅子加工成各種食物了,甚至忍不住用筆墨把梅子的酸甜滋味記錄下來。在清治時間出生的葉濟堂,跟隨祖先渡海來臺,在日治時期回到泉州,直到大正2年(1923年)以華僑身分返臺,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飴珍梅〉,紀錄梅子的美味。
名產真堪健胃腸,發行爭詡保安堂。
全消酸味增甜味,飽啖何難學范汪。
飴珍梅指的是用糖醃漬的梅子,描寫的是當時保安堂的醃漬梅,不僅能強健腸胃,而且味甜不酸,非常美味。[註03]
除了葉濟堂以外,日治時期出生的何木火,也寫了一首跟梅子食物有關的詩,那就是〈酸梅湯〉。
孤山摘出類星珠,味帶酸甘漬滿壺。
清汁芳芳堪解渴,一杯可口勝香酥。
酸梅湯是用烏梅、桂花和冰糖等材料熬煮而成,最早出現於宋代,叫做「鹵梅水」,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臺灣的酸梅湯早在清代就有,在日治時期出生的何木火,理所當然也能喝到酸梅湯啦!這首詩不僅寫出臺灣酸梅湯的傳統源流,也記錄了酸梅湯酸香甘甜的滋味。[註04]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窺探當時的一些生活痕跡,發現原來我們現在吃的食物,先人們也吃過,是不是很有趣呢?
嘉義梅山公園是著名的賞梅景點,每年冬末春初,總有人不畏風寒,只為欣賞梅花盛開的景色,數千棵梅樹宛如壓上一層點點白雪,實在是美不勝收。
在清治時期,梅山公園曾被譽為是諸羅八景之一「梅坑月霽」,讓不少文人以筆墨記下梅山的美好,比如清治時期的嘉義文人林啟東寫的詩,稱讚梅山的山水風光與皎潔的月光相互輝映。[註05]
峻嶺高峰畫不成,一湖光景許澄清。風來竹院渾忘暑,月滿梅村分外明。
疏影淺深宜晚照,暗香濃淡愛新晴。樓臺近水欣先得,此處清輝恰典爭。
看完詩後,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比起梅花,詩人似乎更著重在梅山的月亮呢?事實上「梅坑月霽」讚譽的就是月亮喔!因為在清治時期梅山並不以梅花聞名,我們現在能看到這麼多的梅樹,多是在日治時期開始種植的。昭和9年(1934年),由當時的小梅庄庄長江德樹先生,推廣開始種植梅花,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宜人景色。[註06]
而梅山這個名字,也不是因為梅花的緣故。據說在清治時期,梅山就是商旅必經之地,常有人在這架攤販賣「米糕粥」,臺語的粥稱為「糜 (muê)」,跟「梅」的發音很像,因此早期被稱為「梅仔坑」。日治時期改為小梅庄,而後再由小梅改成梅山,所以最早並不是因為梅花開滿山而命名的,不要誤會啦![註07]
- 臺灣地名
臺灣有許多地方都有「梅」字,透過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的搜尋結果,大概有90多個地方,這些地方名稱有,梅園、老梅、梅山、梅子林、梅子古道等。一起來查查所住的縣市,有沒有帶梅字的地方吧!
快使用「地名資訊服務網」查查吧!
● 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結伴遊玩。後比喻從小相識的同伴。[註08]
● 望梅止渴
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曹操編造前方有梅林,結了很多果實,讓士兵流出口水解渴。後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註09]
註01:泰興梅餅facebook
註03:愛詩網-飴珍梅
註04:愛詩網-酸梅湯
註05:愛詩網-梅坑月霽
註06: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梅山公園
註08:教育部成語字典-青梅竹馬
註09:教育部成語字典-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