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馬鈴薯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鈴薯的身世

馬鈴薯的身世

 

根據推測,野生馬鈴薯在西元前八千年就已經是人類的食物了,馬鈴薯起源於祕魯,從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地區擴散開來,孕育了印加帝國文明;由於馬鈴薯耐寒,而且能在貧瘠的土壤中生長,長期以來都是居住在安地斯山脈上,高山、高原居民的主要糧食。[註01]

 

15世紀末隨著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國、殖民南美洲,馬鈴薯被西班牙人帶回歐洲,起初歐洲人相當排斥馬鈴薯,因為常常有人將具有毒性的馬鈴薯葉烹煮食用而中毒,因此認為馬鈴薯也有害健康,在傳入歐洲的兩百年後,仍舊只是作為觀賞植物,偶爾會以罕見珍饈出現在諸侯的餐桌上;雖然歐洲各國的君主明白馬鈴薯是饑荒時的救命作物,但是他們花費好長的時間與力氣,才讓子民逐漸接受這項食材。

 

由於馬鈴薯容易種植、生長期短而且產量多,能夠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歐洲人稱之為「窮人的食物」,在許多饑荒的時刻餵飽了廣大人民的肚子,在18、19世紀促成了歐洲人口成長,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短缺時期,更是平民與軍隊維生的重要糧食。[註01] 點此看更多:世界產地在哪裡?

 

演變至今,馬鈴薯在歐洲各國發展出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料理,例如英國的炸魚薯條(炸魚搭配炸薯條的吃法)、法國的薯泥濃湯,以及許多國家都有的薯餅(炸、烤、煎)及馬鈴薯沙拉。

 

  • 英國炸魚薯條英國炸魚薯條
    法國薯泥濃湯法國薯泥濃湯
A
鈴薯在臺灣:跟著日式咖哩一起被推廣!

馬鈴薯在臺灣:跟著日式咖哩一起被推廣!   馬鈴薯何時傳入臺灣呢?有人認為1650年荷蘭據臺時期,臺灣已經有馬鈴薯了,不過有關馬鈴薯的文獻記載,一直到日治時期才有比較明確的史料可查證,因此也有認為是從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註02,03]  日治時期記載馬鈴薯的較早文獻,如1902年《臺灣協會會報》刊載了食譜「加里雞」,其中提到馬鈴薯這項食材,這道「加里雞」料理正是日式咖哩,是日治時期刊載的料理食譜中最常出現的料理之一,馬鈴薯大約也是從此時開始,在臺灣比較普遍被食用 [註04],不過以1924-1933年的統計調查而言,食用馬鈴薯還是以在臺灣的日本人為主。[註05]  到了1939年,臺灣總督府為因應中日戰爭時米穀不足,展開節米運動,其中一項節米方法就是以馬鈴薯、甘藷等雜糧與蔬菜代替部分米食,與米飯混合食用以增加飽足感,當時在《臺灣協會會報》推薦的食譜例如「馬鈴薯御飯」和「大豆御飯」,食譜標示卡路里、價格與節米量,教導民眾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吃得營養而且飽足,不過普遍的米食替代品仍是臺灣人最熟悉的甘藷 [註04];大概要到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飲食文化、美國速食文化進入臺灣,臺灣人才逐漸形成食用馬鈴薯的習慣。   

 

馬鈴薯何時傳入臺灣呢?有人認為1650年荷蘭據臺時期,臺灣已經有馬鈴薯了,不過有關馬鈴薯的文獻記載,一直到日治時期才有比較明確的史料可查證,因此也有認為是從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註02,03]

 

日治時期記載馬鈴薯的較早文獻,如1902年《臺灣協會會報》刊載了食譜「加里雞」,其中提到馬鈴薯這項食材,這道「加里雞」料理正是日式咖哩,是日治時期刊載的料理食譜中最常出現的料理之一,馬鈴薯大約也是從此時開始,在臺灣比較普遍被食用 [註04],不過以1924-1933年的統計調查而言,食用馬鈴薯還是以在臺灣的日本人為主。[註05]

 

到了1939年,臺灣總督府為因應中日戰爭時米穀不足,展開節米運動,其中一項節米方法就是以馬鈴薯、甘藷等雜糧與蔬菜代替部分米食,與米飯混合食用以增加飽足感,當時在《臺灣協會會報》推薦的食譜例如「馬鈴薯御飯」和「大豆御飯」,食譜標示卡路里、價格與節米量,教導民眾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吃得營養而且飽足,不過普遍的米食替代品仍是臺灣人最熟悉的甘藷 [註04];大概要到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飲食文化、美國速食文化進入臺灣,臺灣人才逐漸形成食用馬鈴薯的習慣。

A
式咖哩中的馬鈴薯

日式咖哩的誕生是從印度咖哩變化而來,不過用料已變得與印度咖哩截然不同,日式咖哩最鮮明的特色在於三大食材: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為什麼是這三樣食材呢?原來跟日本北海道很有關係!

 

印度咖哩在日本明治時期就逐漸傳入日本,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是一道「帶有奇怪臭味」的料理,不過因為印度咖哩傳入英國時受到英國人喜愛,從平民到軍隊都會食用,在明治維新的氛圍影響下,日本人將咖哩視為西洋料理,作為一種文明的象徵而推崇。

 

同時,政府也正如火如荼地開拓北海道,由於北海道的氣候較為寒冷,與本州的氣候很不一樣,因此當時在開發北海道的農業策略是以美國農業為藍本,推廣種植的作物也以美國或溫帶地區的作物為主,其中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就是最主要的種植作物,馬鈴薯甚至成為北海道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為了推廣這三種新食材,巧妙地將其融入咖哩中,沒想到除了達到目的,讓日本人逐漸熟悉三種食材以外,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日本獨有的特色料理──日式咖哩。[註06]

 

咖哩飯

A
料來源

註01: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以激烈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貧民食材,英格麗‧哈斯林格,遠足文化,2014年。
註02:農業知識入口網馬鈴薯主題館
註03:馬鈴薯健康種薯生產輔導成果
註04:在食之外:日治時期臺灣食譜中的文化與政治意涵,黃品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8年。
註05: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2卷2期,2020年。
註06: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胡川安、郭婷、郭忠豪,聯經出版,2017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