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臺灣每戶農家都會在自家後院,飼養4、5頭本土黑豬,這些黑豬品種大多是在清領時期,從中國帶到臺灣各地,繁衍三百多年後,逐漸形成不同豬種,例如桃園豬和六堆黑豬。
黑豬就像農民的撲滿,當要繳學費或結婚,家裡需要一筆錢的時候,就會把豬賣掉。在許多人的回憶中,困苦的日子裡,即便家人餓著,也要讓豬吃好、睡好,才能讓豬賣個好價錢。
後來民國40年代,臺灣發展出專業養豬場,一個牧場就能飼養300多頭豬,當時大家首選的養豬場地點就在屏東縣,從此開啟了屏東養豬興盛的起點。
屏東養豬興盛的原因,要從日治時期在恆春成立畜產試驗所說起,畜試所恆春分所為屏東培育不少畜牧獸醫專家,到了民國40年代,屏東的家畜防疫是全臺最完善,因此最先發展出專業養豬場[註02]。
當時臺糖選擇屏東作為養豬的重要基地,計畫利用豬糞作為種植甘蔗的肥料,因此在屏東設立了許多專業化的養豬場[註02]。
而讓屏東養豬興盛的關鍵是,民國52年「綜合性養豬計畫」政策在屏東試辦,因為計畫很成功,因此屏東成為全臺專業養豬的示範區,而且還發展出許多大型養豬場,積極將臺灣冷凍豬肉外銷到日本,因此讓屏東縣養豬業更加蓬勃發展[註02]。
這些專業養豬場為了增加利潤,大部分都養殖生長快速的外國白豬品種,而傳統農家中的本土黑豬長得慢,則越來越少人飼養,將有品種消失的危機。幸好,屏東六堆地區的客家人至今仍然堅持飼養六堆黑豬[註05]。
六堆黑豬之所以在屏東保留下來,是因為黑豬販售的價格比白豬還穩定,有穩定的收入能讓客家人感到安心。此外,在客家文化習俗中,年節、結婚和特定祭典上,用整隻純種的本土黑豬來祭拜神明才夠虔誠[註06]。
第三個原因是,客家人對本土黑豬肉情有獨鍾,因為本土黑豬的生長時間長,所累積的脂肪比較厚且均勻,而且餵食新鮮剩食的黑豬比餵飼料的風味佳,肉嫩而味甜,比較沒有白豬的肉腥味,因此六堆客家人仍持續飼養六堆黑豬[註06]。
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六堆黑豬的基因不同於其他本土黑豬,這種豬只有在六堆地區才有,是臺灣重要的國家資源,因此現在六堆黑豬豬農都以保種為榮[註03]。
屏東縣的豬農無論是養黑豬或白豬,每天工作從七點半開始,打開感官巡視豬舍,聞到味道太重得改善通風,聽到豬咳嗽或看到「邊緣豬」躲在角落不動,可能生病了要抓起來觀察[註04]。
豬農每天會打掃豬舍沖洗豬糞,讓小豬們有個清爽乾淨的生活環境,也減少豬舍的臭味。
豬農會趁著比較涼爽的早晚時分,餵牠們吃早餐和晚餐,豬隻的胃口比較好。當豬一聽到有夥伴吃東西的聲音,就會紛紛湊到飼料槽前準備吃飯。[註04]
餵食時,有些豬會很激動地發出轟轟轟的聲音,這時豬農在中間被豬包圍,感覺就像是明星。對豬農來說,豬就像自己的小孩,看著自己養的豬一天天健康長大,就會很有成就感。[註04]
豬也像我們一樣從小要打疫苗喔,環境中有很多潛在疾病會讓豬隻生病,所以要注射預防針,不過豬跟人一樣害怕打針,獸醫要沉得住氣和牠鬥智,慢慢趨近牠,看準後快又準的插進針筒,若是打錯位置可是會讓豬痛的哇哇大叫。[註04]
有些豬農負責觀察與記錄種豬的身體狀況,採集公豬健康的精液,並進行母豬受孕的工作。[註04]
通常母豬會在安靜的夜晚分娩,豬農得整晚都在母豬旁邊守候,等待的過程很枯燥,而接生小豬的過程戰戰兢兢,但是當看到小豬生命的誕生,心中就會充滿喜悅,所有的疲憊感都消失。[註04]
豬農也有面對豬生命結束的時候,當豬長得夠大就會被送往拍賣場。有些養豬場自己屠宰,在牠們最後的時刻摸摸牠們,對牠們說出心中的感謝,這時豬農總是難過的想掉下眼淚。[註04]
感謝豬的犧牲,提供我們延續生命的養分,還有撫慰人心的佳餚。屏東縣最有名的豬肉料理是豬腳,萬巒豬腳用中藥滷製,再沾上蒜頭醬油,香味十份濃厚,反映了重口味的客家飲食文化。[註07]
里港豬腳以水煮熬湯,口味清淡較不油膩,源自福州人原來想用豬腳熬湯,作為福州餛飩的湯底,結果豬腳反而更受人喜愛。[註07]
想品嚐萬巒豬腳,不妨在屏東萬巒豬腳節期間,造訪萬巒豬腳街。
可以透過屏東萬巒豬腳節舉辦的社區小旅行,藉由在地達人的導覽,更認識屏東縣的養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