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的天然習性
野生文蛤主要棲息於河口的平坦沙灘地與潮間帶的沙質海底,文蛤具潛沙習性,濾食水中的微細藻類和有機碎屑,對於海水鹽度和溫度的適應範圍廣,能存活於水溫3 - 39℃、鹽度10 - 45‰的海水中。[註01,02]
從淺海養殖轉為魚塭養殖
早期臺灣地區淺海文蛤養殖業,北從淡水河口起,南至臺南,以彰化、雲林、嘉義等三縣養殖面積及產量最多,隨著淺海養殖及魚塭養殖面積不斷擴張,造成天然種苗供不應求。民國60年代,因工業廢水污染及過度捕撈而使天然種苗枯竭,養殖面積漸減,直到民國72年人工大量繁殖育苗成功,逐漸從淺海轉為魚塭養殖,養殖面積又逐年擴增,現在以陸上魚塭養殖為主。[註03,04]
池水鹽度大不同:半淡鹹水v.s純海水
臺灣各地的魚塭養殖文蛤,可大致區分為半淡鹹水養殖及純海水養殖,兩者各有優缺點。以純海水養殖而言,由於池水鹽度較高,文蛤的成長速度比較慢,不過肉質較好、價格較高;另外,臺灣南部在冬季有較明顯的乾季期,造成池水鹽度高達35‰以上,甚至到達45‰,導致文蛤停止生長甚至死亡,產生養殖上的限制。[註05,06]
- 海灘養殖減少的主要原因
從民國60年開始,臺灣西南沿海養殖貝類(牡蠣與文蛤)持續大量死亡,經過調查發現河川汙染是最主要的原因,海灘養殖因此逐漸減少。[註07]
1.繁殖階段
文蛤產卵期約在4-10月間,繁殖業者會到即將收成的文蛤養殖池採樣,將幾顆文蛤的外殼敲破檢查,若確定生殖巢已成熟,就會在收成日把種貝帶回繁殖場繁殖。
文蛤會在繁殖場排卵受精,當胚胎孵化後,其發育狀態依序是浮游苗、沈底苗、紅點苗、黑砂苗、一分苗,長成一分苗時,就會進入育苗場。[註02,08]
2.育苗階段
文蛤一分苗會直接入養成池或再經育苗場飼育,將文蛤苗飼養到3分苗的狀態,再出售給文蛤養殖業者,養殖期間約3-6個月。[註08]
3.養成階段
文蛤養殖業者在每年1-2月就會開始整池工作,將養成池消毒、翻土、曝曬、添加有機肥、注水。大約3-4月開始放養文蛤苗,由於文蛤在養殖池中移動距離有限,必須將文蛤苗均勻撒布在養殖池中,確保文蛤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從放養文蛤苗到收穫的養殖期間約需10-15個月,養殖人員必須注意水溫、鹽度、pH及溶氧量,必要時每日測量,提供良好的生長水質,文蛤就會生長得比較快。
飼養方式主要是將魚蝦養殖池裡的藻水引入文蛤養殖池,文蛤濾食後水質變得清澈透明,再將文蛤池水送回魚蝦養殖池,形成循環水系統。另外也有直接供給飼料,或添加肥水間接培養池中藻類的養殖方式。[註03,08]
4.收成
當文蛤長到2-3公分大小時,就可以採收了。收成人員會利用採收機,用強力水柱朝池底沖,文蛤沖出後便會落入掛在後方的網子裡;網袋上岸後,利用篩網或機器,將文蛤分類大小,再送到市場或餐廳。
▲漁民正在用篩網區分文蛤大小(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 1.文蛤的好鄰居
有些業者會在文蛤池中混養虱目魚或其他草食性魚類,這些魚類會攝食池底的大型藻類,避免藻類大量繁殖時,覆蓋文蛤導致生長不良或缺氧。
- 2.文蛤可以長到手掌大
文蛤其實可以長到8公分左右,大約成人的手掌大,但是考量養殖過程可能會遇到生病或意外而死亡,風險較高,所以市面上比較少看到這麼大的文蛤。
註01:淡水河文蛤生物學及棲地環境調查研究,蕭聖代、莊世昌、金建邦、林以芯,2020
註02:文蛤的養殖與管理,周昱翰,貝類養殖產業,科學發展,第535期,2017。
註03:文蛤養殖,水產試驗所技術手冊10,農業部水產試驗所,2017。
註04:養殖文蛤細菌性疾病之探討,鄧晶瑩
註05:臺灣文蛤養殖現況,秦宗顯,漁業推廣第342期,2015年。
註06:大缺水時代的來臨,養殖業的何去何從II-I
註07:明珠生輝、風華再現─台灣的貝類養殖,葉信利,貝類養殖產業,科學發展,第535期,2017。
註08:產銷履歷農產品生產過程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養殖水產類-貝類,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