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臺灣蜆是怎麼來的?
產環境

水溫

臺灣蜆的分布極廣,遍及韓國、日本、中國及臺灣,適合於副熱帶地區養殖,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5~28℃;當水溫在15℃以下時生長停頓。[註01,02]

 

水質
臺灣蜆適合生長在乾淨、溶氧量高的淡水水域,由於無法在受汙染的水域中生存,因此可作為水質良好的指標物種。


漁民平時須注意養殖池的水質,透過排水及注水改善水質;當養殖池氧氣不夠時,漁民會開動水車,將氧氣打入池水中。 [註01]

 

池底質地
臺灣蜆是底棲生物,喜歡潛入沙中,通常棲息於沙泥層深度2~5 cm。[註01]

 

臺灣西部地區及花蓮地區養殖方式不同

臺灣蜆的食物來源為藻類及浮游生物,漁民通常會在蜆池旁設置養鴨池或魚塭,透過鴨隻或魚隻的排泄物培養藻類等物質,經由導管將藻水引入蜆池,提供飼料來源,同時維持蜆池的水質。


●西部地區:通常會同時養殖臺灣蜆和鴨隻。


●花蓮地區:通常會利用湧泉活水,在不同魚塭中分別養殖貴妃魚、臺灣鯛及臺灣蜆。由於貴妃魚需在最乾淨的水質中生長,因此漁民通常會以湧泉水養殖貴妃魚,再將貴妃魚的池水流入臺灣鯛魚塭中;臺灣鯛魚塭裡,餵魚剩餘的餌料及魚隻的排泄物能培養產生藻類,再將藻類引入蜆池,透過臺灣蜆淨化水質,再導入貴妃魚的魚塭裡,如此循環利用水源。
 

  • 在水質乾淨的溪溝裡,可撈到臺灣蜆在水質乾淨的溪溝裡,可撈到臺灣蜆(照片來源:本平臺編輯部)
    花蓮地區利用湧泉養殖臺灣蜆(照片來源:奇萊美地-蔡志峰先生)花蓮地區利用湧泉養殖臺灣蜆(照片來源:奇萊美地-蔡志峰先生)
A
養殖生產曆

蜆養殖生產曆

A
產過程

1.繁殖階段
蜆全年都會產卵,以春(1~3月)、秋(8~10月)兩季為生殖高峰。臺灣蜆可分成雌雄同體及雌雄異體,雌雄同體可自體受精,產出的受精仔貝直接沉入水底生活;雌雄異體產出的受精仔貝,一開始以浮游方式生活,等到殼頂長出之後,才會改成底棲生活。[註03]

 

2.育苗及養成階段
蜆進入底棲生活之後,即進入養成階段,為期7~8個月就能收成。有些養殖業者會經過育苗場,當蜆生長到一定重量時,才進入養成池。[註03]


為了避免養殖池孳生絲藻等有害生物,可混養草魚或鰱魚攝食絲藻。[註01]

 

3.收成
收成人員會利用收穫機,用強力水柱朝池底沖,藉此鬆動池底沙泥,再用拖網撈起蜆;網袋上岸後,利用篩網或機器,將蜆分類大小,再送到市場或餐廳。體型較大的蜆可賣得好價錢。[註01]

 

4.整池
養殖池經過2~3次採收之後,通常會進行重新整理。漁民會將池水放乾,讓池底受到陽光曝曬,藉此殺菌,準備迎接下一次的養殖。

A
料來源

註01:臺灣淡水魚類養殖(下),董聰彥、劉富光,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2011年。

註02:編輯部採訪蔡志峰先生。
註03:產銷履歷農產品生產過程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養殖水產類-貝類,20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