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龍鬚菜並不陌生,但是卻不知道它來自一種叫作「梨瓜」的植物。關於梨瓜,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原產地多吃「瓜」,少吃「菜」
梨瓜的原產地在南墨西哥和中美洲,墨西哥人常食用果實,切塊後與其他食材拌成沙拉,只有少數地區會吃其嫩梢,也就是龍鬚菜。[註01]
直到民國24年,梨瓜才被引入臺灣,果實像雙手合掌般,因此俗稱「佛手瓜」。果實的味道像扁蒲或大黃瓜,由於味道及品質不突出,在臺灣市場一直很少見。[註01]
「瓜」目相看
雖然梨瓜一開始不受歡迎,但是它的生命力強,不需要太多照顧就能生長茂盛,在許多原住民族部落可以看到梨瓜的蹤影,他們常將果實煮湯,漸漸地梨瓜也有各族的族語名稱了。點此查看族語名稱:農產小百科
在農村還有一種食用方式,不少人會將梨瓜刨絲曬乾,若口破、牙齦腫脹或喉嚨痛時,會將梨瓜乾煮茶飲用。[註02]
龍鬚菜的逆襲
後來,因緣際會下才發現,梨瓜的嫩梢比果實更美味,於是開始有人推出龍鬚菜料理,以前只有在山產店才吃得到,隨著龍鬚菜越來越受歡迎,栽培面積逐漸擴大,漸漸地成為生活中常見的食材。
由於龍鬚菜較少發生嚴重的病蟲害,一般栽培時很少施用藥劑,而且它的根系發達、生命力強,很快就能長成一片,不需擔心雜草的問題,可說是符合有機栽培的條件需求,很適合新手種植及有機栽培,在市場上也比較容易買到有機栽培的龍鬚菜,具有友善環境的意義與價值,也是相對安全可讓消費者能夠安心選購的食物之一。[註03]
龍鬚菜便宜、美味又營養,再次加熱也不易變黃、變味,適合做成便當菜,再加上容易買到有機龍鬚菜,不需要擔心農藥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人推崇它為新時代的蔬菜,是蔬菜飲食的好選擇!
註01: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策劃委員會編著,農業部,2005年。
註02:農業知識入口網
註03:作物土壤管理與施肥技術 - 蔬菜與雜糧篇(電子書),湯雪溶、李艷琪
黃維廷、郭鴻裕、倪禮豐,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22號,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