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洛神」,有些人會立刻聯想到中國神話,伏羲氏的女兒在洛水溺水而亡,成為洛水之神,稱為洛神。中國歷史裡,三國曹魏的大才子曹植,還寫過自己與洛神邂逅的故事,成為後來著名的文章《洛神賦》。所以聽到「洛神葵」時,會有不少人聯想到傳說裡的洛神,還想是不是這種植物特別漂亮,才稱為洛神呢?
其實洛神葵是從英文Roselle音譯而來,臺灣是在日治時期由當時的農業試驗所所長藤根吉春從新加坡引進,後來又陸續從菲律賓和夏威夷引入,日文洛神葵念作「ローゼル」(rōzeru),一樣也是音譯而來,念起來是不是更接近洛神葵呢?
新鮮洛神葵採收之後,臺灣人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會加入糖醃製成蜜餞,或是熬煮成果醬;此外也能烘乾成洛神葵乾,泡水就變成色澤豔麗的洛神葵茶,這些都是臺灣人所熟悉的洛神葵食用方式。
而在臺灣以外的國家,也有食用洛神葵的習慣,比如加勒比海地區的牙買加,他們也會飲用洛神葵果萼,並在其中加入生薑、丁香和柑橘等,製成的茶飲sorrel tea。果萼酸甜的滋味,更使洛神葵在美國佛羅里達成為蔓越莓的替代品,因此又有「佛羅里達蔓越莓(Florida cranberry)」之稱。
此外,洛神葵除了果萼以外,葉子也能食用,印度人會把洛神葵葉製成調味醬料chutney;緬甸人則會把竹筍、辣椒、蝦醬等食材和洛神葵葉一起爆炒,雖然在臺灣並不常見,但這道料理還是緬甸的家常菜呢!
想在家裡擺一株喜氣的盆栽植物,不妨考慮洛神葵吧!果萼不僅豔麗吸睛,而且造型多變還能食用,種一株洛神葵可說是一舉多得啊!
以往觀賞用洛神葵以雞尾酒Cocktail系列的品種為主,有雞尾酒乳白、雞尾酒紅、雞尾酒紫、雞尾酒紫紅等,能在夏天開花結果,而且生育期短。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的臺東2號、臺東4號(紅斑馬)、臺東5號(吉利)也都是適合觀賞的品種,都在秋季開花結果。
在盆花結果初期,綠葉紅萼的鮮明對比,可是勘比聖誕紅;到了果實成熟階段,一連串的果萼就像是鞭炮一樣。想要培育觀賞,可以在7-8月播種,但如果想要加工食用,建議播種期選在4-6月,讓洛神葵有較長的生長期。既能觀賞又能食用的洛神葵,絕對是居家植物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