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山林裡,有時可以在枯死的闊葉樹上看到木耳的身影,偶爾也能在活的樹幹上找到它們 [註01]。由於野生木耳不具毒性,煮熟就能食用,在魯凱族、泰雅族、太魯閣族、鄒族及布農族等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木耳是野外採集的食材之一。[註02]
保存木耳的方式
鄒族人會在山林裡採摘木耳或菇類,並以姑婆芋的葉片包裹保鮮。泰雅族人會烘乾木耳和香菇,而魯凱族則會將其曬乾,藉此延長菇類的食用期限。[註03]
開墾新田地,枯木長木耳
在過去山田燒墾的年代,一塊田地種植一段時間後,就會休耕一段時間,讓土地恢復地力,因此必須尋找其他適合的地方,開墾成新田地,過程中砍伐的木頭經過雨淋之後會長出許多木耳,提供族人食物來源。[註03]
木耳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悠久,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中藥著作,約成書於西漢以前),書中形容木耳為「益氣不飢,輕身強志」。在中醫領域中,木耳具有補氣血、潤肺、止血、滋潤、強壯、通順等保健功效,既是中藥材也是食材。
由於木耳不易保鮮,從古至今,通常都以日曬將其乾燥,如此一來便能長期保存。此外,木耳經過乾燥後,重量約為原本的十分之一,在運輸上相當便利,因此常作為南北乾貨,透過商隊長途運販。下次到年貨大街上,不妨仔細觀察,尋找乾燥木耳的蹤跡。
-
新鮮木耳
乾燥木耳
客家特色料理「四炆四炒」可以說是客家經典名菜,時常出現在婚喪喜慶或祭神拜祖之時,「炆」包括炆爌肉、菜頭炆排骨、肥腸炆筍乾、酸菜炆豬肚;「炒」包括客家小炒、豬腸炒薑絲、鴨血炒韭菜、豬肺黃梨炒木耳,這八道菜色幾乎將整隻豬和鴨等肉品的每個部位全部利用,將早年客家文化勤儉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中豬肺黃梨炒木耳使用豬肺、鳯梨和木耳等食材,巧妙地將鹹、酸、甜三種滋味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木耳Q彈清脆的口感,風味令人印象深刻。[註04,05]
註01:食用菌的模範生,木耳
註02: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製作單位:教育部和原住民族委員會。
註03: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註04:《臺灣舊俗圖集》,劉興欽、林少雯,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註05:豬肺鳯梨炒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