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們吃的海鱺是怎麼來的呢?
產環境

野生海鱺的分布範圍廣泛,除了不會在東太平洋出沒以外,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海域都有牠們的蹤影,不論是珊瑚礁、岩岸或是河口,都是海鱺的棲息地。海鱺小時候會跟著大型的鯊魚、魟魚移動,以大魚捕食掉下來的碎屑為食,直到長大有能力後,才會脫離大型魚類自己獵食小型魚類、烏賊和甲殼類等。[註01,02]

 

現今臺灣的海鱺大多為養殖生產,有海上箱網養殖和陸上魚塭養殖兩種,在屏東枋寮、佳冬、林邊、東港等鄉鎮大多使用陸上魚塭養殖,因為需要抽取地下水調節魚塭鹽度,使得這幾個鄉鎮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而海上箱網主要集中在澎湖、屏東西南沿海,用方形或八角形的浮框浮式及軟性沉式箱網在海上養殖海鱺。[註03,04]

A
鱺養殖

過去的海鱺主要在臺灣西南部、東部海域以野生漁撈為主,直到民國80年澎湖縣的養殖漁業薛政敏先生,用人工催熟的方式,將野生海鱺成功的培育出魚苗,開啟了臺灣海鱺的養殖之路。[註05]

 

1.種魚培育

 

海鱺生長快速、繁殖力高,一年可以增加6-10公斤,而且只要長到2歲以上,體重大於15公斤的海鱺,就擁有繁殖的能力。除了年齡成熟、足以生殖以外,還需要在適合的水溫、水流與移池的刺激之下,才能順利的自然產卵。海鱺大多在黃昏的時候產卵,一隻母海鱺一年可以產卵3-4次,且每次可以產下大約165萬粒的受精卵喔![註05,06]

 

2.魚苗生產

 

幼魚期的海鱺對於環境的適應力較弱,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存活率只有10%,所以漁民大多會在陸上建立桶式或水泥池的超集約養殖池,等到海鱺長大再移到海上的箱網養殖,這樣的方式能讓海鱺魚苗的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呢![註07]

 

  • 海鱺魚苗養殖池海鱺魚苗養殖池
    海鱺魚苗海鱺魚苗

 

(照片來源:薛政敏先生提供)

 

 

3.箱網養殖

 

海上箱網養殖,主要以方形或八角形的浮框浮式與軟性沉式箱網為主,但這些箱網很常被颱風與東北季風摧毀,後來從挪威引進圓形的沉式箱網,其材質與結構更能抗風浪的侵襲,當颱風來襲時,挪威式箱網可以沉入水中減少風浪的破壞,減低了颱風和東北季風對於海鱺養殖的折損。[註05,08]

 

海鱺的食量非常大,吃的食物與飼料會影響海鱺食用時的營養成分與肉質優劣。飼料中的營養素以蛋白質、脂肪為主,還有其他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避免海鱺營養不足而生病。因為不同時期需要的營養素不一樣,海鱺的飼料又分成初期成長飼料,以及後期肥育飼料,兩者差異最多的是脂肪含量,初期飼料的脂肪含量約為8-12%,為了讓幼魚好吞時,飼料較小顆且是浮在水面上的。後期肥育飼料的脂肪含量約為15%,因為飼料較大顆且油脂含量高,會做成沉性飼料餵食。[註09]

 

  • 方形浮框箱網方形浮框箱網
    圓形下沉式箱網圓形下沉式箱網

 

(照片來源:方形浮框箱網-徐承堉創辦人提供;圓形下沉式箱網-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