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甘子又稱為油甘,一入口時非常酸澀,但是咀嚼過後就會有回甘的甜味,除了鮮食、醃漬成蜜餞以外,還可以入菜煮雞湯、發酵成油甘醋等料理方式,你喜歡哪一種餘甘子料理呢?
(照片來源:油甘蜜餞-本平臺編輯部、油甘醋-農業知識入口網、下方快問快答-本平臺編輯部)
餘甘子屬於落葉喬木,可長到10幾公尺,但為了果實採收方便,會藉由果樹整枝修剪引導枝條壓低。
樹葉
樹葉為細小長橢圓形的互生葉,就像樹葉版的羽毛一樣。
花、果實
餘甘子的花朵大多依靠昆蟲授粉,花朵很小,大約是0.1-0.2公分的黃綠色小花,雌花和雄花會同時生長在一個枝條上,雄花有細長的花柄且數量較多,開花後的柱頭帶有黃色花粉;雌花無花柄且數量較少,平均一朵雌花,就會有60朵的雄花呢!成熟後的果實為黃綠色的核球狀,直徑約2-3公分,表面有6條縱溝紋,若太晚採收,成熟的餘甘子表面會慢慢轉為褐色。[註01,02]
(照片來源:認識植物-莊溪)
餘甘子在臺灣是一種食用兼藥用的果樹,另外還有2種果樹(西印度醋栗、鵝莓)與餘甘子非常相像,只是在臺灣比較少見。餘甘子因為雌雄異花,加上傳統多以種子繁殖,不同植株在枝葉及果實都存在差異,在臺灣有多種自行流通的地方品系,果實硬度及酸澀程度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植株果實小則口感較為酸澀,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考量產業多元應用需求,由果實特性、機能成分含量高低,分別選育苗栗1號及苗栗2號二個品種,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則為自行流通的地方品系。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差異在哪吧!
- 餘甘子
苗栗1號 [註03]
又稱為「綠晶鑽」。
果實較大顆 (約7g),表皮為青綠色。
果實以鮮食、蜜餞為主,口感鬆脆且酸澀味較低。
苗栗2號 [註04]
又稱為「優甘鑽」。
果實較小顆,不過結果數量多。
以保健加工用為主,其總酚、總黃酮含量較多,但口感較硬且苦澀味較重。
- 類餘甘子
西印度醋栗 [註02]
為餘甘子同科、同屬、不同種之喬木。
樹葉較大片,呈卵形。
果實較扁,且具有凸稜。
鵝莓 [註02]
為茶藨子科、茶藨子屬之灌木。
果實顏色較透明,有明顯的5-6條縱紋。
(照片來源:苗栗1號、苗栗2號-農業知識入口網;西印度醋栗、鵝莓-本平臺編輯部)
中文名:餘甘子
別名:油甘、油柑、油甘果、印度醋栗
英文名:Amla、Amalakiu、Indian gooseberry
農產品分類:果品
生物學分類:葉下珠科 (Phyllanthaceae),油柑屬 (Phyllanthus)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