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鯧的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死亡率低,屬於廣鹽性、適應力極強的經濟魚種,適合在26-34℃的水溫生存,因此深受臺灣養殖戶的喜愛。但是金鯧並不耐低溫,當水溫降至14℃左右,金鯧會有凍死的現象。因此若沒有較高溫的地下水可以補充,就要特別注意寒害可能造成的養殖損失。[註01,02,03]
金鯧養殖分佈很廣,海面養殖以澎湖及恆春海邊的海上箱網養殖數量最多,陸上魚塭養殖則從嘉義、臺南、高雄到屏東沿海鄉鎮。
1.繁殖
金鯧的生殖季節在每年3月底至10月初之間,其中4月至6月為生殖的高峰期,大部分會在晚上進行產卵,養殖戶再利用收集網收集魚卵。[註03]
剛孵化出的魚苗全長為2毫米,生長到第27天時,魚苗的平均身長約為2公分。在體積較小的桶子中,魚苗的成長較慢;在室外的育苗池裡,成長較為迅速。在所有海水魚中,金鯧魚苗的成長速度比石斑魚的成長更為迅速,且金鯧魚苗的活存率很高。
-
短鰭黃鱲鰺魚卵與魚苗
(照片來源:農業部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服務網)
2.養殖
金鯧放養約6-9個月即達到500-600克的市場體型,就可以捕撈販售。因此養殖戶大多於4-5月間放養,便可以在11月份捕撈,如果延後放養時間,金鯧就必須經歷冬天水溫較低的時期,除了成長速度變慢、養殖時間延長、增加養殖成本以外,若遇到寒害,更有凍死的危險性。
金鯧的食性較雜,不論是沉性的蝦飼料,或是鱸魚、鰻魚的浮性飼料皆可食用。且有許多養殖戶會將金鯧和蝦類混養,因為蝦類會幫助清除養殖池中的雜質,對水質的穩定性有明顯的幫助。
3.病蟲害
養殖金鯧常見的病蟲害有卵形鞭毛蟲及車輪蟲,常常在白露、中秋節過後,或是隔年初春等溫差變化較大的時間點出現。當養殖池中有金鯧受到卵形鞭毛蟲及車輪蟲的感染,其感染擴散的速度與魚隻死亡的速度都相當迅速。因為金鯧的游泳速度快,當魚鰓有蟲體寄生時,會讓魚隻缺氧而迅速死亡。若發現養殖池中有感染卵形鞭毛蟲及車輪蟲時,應馬上消毒、加入淡水,以刺激蟲體脫離魚隻。
-
卵形鞭毛蟲生活史
(照片來源:高雄市動物保護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