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油茶,不少人會立刻想到苦茶油,有著發煙點高、營養成分豐富等多項優點,甚至有著「東方橄欖油」的美稱,只要加一點,食物立刻就會有苦茶油特有的香氣。
最經典、最不敗的吃法,絕對是苦茶油拌麵線了!料理方法也很簡單,熱水滾了之後,放入麵線煮幾分鐘撈起瀝乾,再淋上一匙苦茶油就完成了。另外還有一種吃法,苦茶油麵線煎,在平底鍋中加入苦茶油、薑末炒出香氣,再放上煮熟且瀝乾的麵線,等到底部被煎得焦脆後,淋上蛋液,再把兩面煎成金黃酥脆。
苦茶油雞也是不少人的心頭好,用苦茶油爆香薑片後,再放入雞肉塊高溫翻炒,直到雞肉外皮呈金黃就能準備起鍋。雞肉的鮮嫩與苦茶油的特殊香氣,是這道料理美味的關鍵,如果把油換成了其他油類,反而就失去苦茶油雞的特色了。
你記憶中的苦茶油料理是什麼呢?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臺灣栽培最多的大果油茶,其實不是臺灣原生種,而是原產於中國,在日治時期才被引進臺灣種植,起初種植的數量並不多,一直到民國66年由山地農牧局(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前身)才開始有計畫規模性推廣油茶。
日治時期的油茶,多以自家使用為主,農戶把油茶籽採收之後,會曝曬數日,並將種子搗碎,送去油車店榨油。油車店並不是什麼加油站或是機車行,而是油坊,是早期社會榨油、買油的地方,而油車就是榨油的工具。
當時的人對油茶油的需求很少,榨出來的油很少拿出來賣,家裡大部分的食用油則是以花生油、芝麻油為主,而油茶油則被當作香油,或是婦女的髮油、燈油的燃料等;油粕(榨油後產生的副產品)也能當作洗衣、洗髮之用,用途非常多。[註01]
肥皂的臺語,有些人會說「雪文 sap-bûn」,而有些人會說「茶箍 tê-khoo」,連客語裡也會用「茶箍 caˇ guˊ(四縣音)」來稱呼肥皂,只不過肥皂和茶箍並不太一樣。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肥皂,是運用油脂和鹼水溶液等透過皂化反應製作而成;而茶箍是把榨油後剩下來的渣滓,加入稻草包後,壓製成圓塊狀的餅。由於茶箍含有茶皂素,是天然的表面活性劑,因此和肥皂一樣能夠清潔。[註02]
一般茶箍都很大,不像肥皂能夠握在手中。為了方便,使用時會先敲成小塊或磨成粉狀,之後將其加水調勻,就能變身成清潔液,能夠用來洗澡、洗髮,或是清潔餐具。[註03]
現在雖然很難看到一整塊大茶箍,但市面上還是有不少茶籽粉,想知道茶籽粉神奇的清潔功能,不妨買回來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