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白蝦料理,蒸煮炸炒都很適合,例如清蒸白蝦、高粱醉蝦、鹽酥蝦、蔥爆蝦及鳳梨蝦球等,還可以做成握壽司、披薩及越南蝦捲等各國料理。
(照片來源:本平臺編輯部)
白蝦是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你認識它的樣貌嗎?
在日本,蝦類被稱為「海老(海的老人)」,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具有長鬚及彎腰的模樣;白蝦的身體主要由頭胸部及腹部組成,頭胸部由頭部及胸部融為一體,而腹部是我們平常食用的部位。食用白蝦之前,我們總是不假思索的剝去外殼,立即享用鮮美的蝦肉,不過這些被我們剝去的部分,其實大有學問喔![註01]
頭胸部:
頭胸部的器官有很多,包括腦袋和胃(消化器官)等,外觀上比較明顯的構造包括:眼睛(複眼)、各種觸角、5對步足等。
●像鬍鬚一般極長的觸角:這是白蝦的第二觸角,負責體側及後部的觸覺。[註02]
●5對步足:第一對步足的末端特化成鉗子形狀,有攝食及防禦的功能。其他步足用來步行、夾住物體及清潔身體。[註02]
腹部:
我們常剝除的部位包括腹部的甲殼、蝦腳及尾扇,這些部位都有相應的名稱及功能。
●腹部的甲殼: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蝦肉裡沒有骨頭呢?蝦類在學名分類上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與螃蟹一樣,骨頭屬於外骨骼,長在肉身的最外層,也就是平常剝除的蝦殼部分,因此,要成長需脫殼。[註02]
●5對泳足:也就是俗稱蝦腳的部位,具有游泳的功能;仔細觀察泳足的外型平扁,可以滑水。[註02]
●尾扇:當遇到危險時,會利用腹部帶動尾扇,快速而有力的向後彈跳。[註04]
- 體色灰色
-
白蝦(凡納對蝦)
臺灣最普遍養殖及食用蝦類,在全世界也很普遍。
人工養殖之種原,由國外引進或自行培育,可海水、半鹹水養殖。[註04]
身體半透明並滿佈墨綠色小點。
養殖體長約15公分。
肉質清甜、有彈性。
-
劍蝦(矛型擬對蝦、哈氏彷對蝦)
屬於海水蝦,以沿近海拖網捕獲。
身體淺橘紅色,腹部有較深色的塊狀斑紋。
體長最長14公分。
肉質軟嫩。
-
草蝦(草對蝦)
屬於海水蝦,臺灣沿岸以拖網捕獲野生草蝦,一般體長12~20公分。[註05]
人工養殖體長10~15公分。
身體暗綠色,背面土黃色及黑褐色橫帶相間,大型個體呈紅褐色。
肉質比較結實、有彈性。
-
沙蝦(刀額新對蝦)
屬於海水蝦,臺灣各地沿岸均有漁獲並以西部海域較多,也有養殖。
身體淺墨綠色並滿佈墨綠色小點。
體長最長18.9公分。
肉質清甜、結實有彈性。
- 其他體色
-
赤尾青(間型毛蝦)
屬於海水蝦,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目前僅知產於臺灣、菲律賓和印尼海域,臺灣主要盛產於西南沿岸海域。
身體透明無色,只有尾肢具有紅點;甲殼薄。
體長最長2.6公分。
主要的食用方式是加工製成蝦皮及蝦醬等調味用品 。
-
櫻花蝦(晶瑩櫻蝦)
屬於海水蝦,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到臺灣。臺灣主要漁場位於東北部龜山島海域和西南部東港海域。
甲殼軟薄,身體淺粉紅色並佈滿紅點。
體長最長5公分。
主要曬乾加工,作為調味與食品添加用品。
-
火燒蝦(鬚赤蝦)
屬於海水蝦,臺灣各地沿岸均有產,以拖網捕獲。
身體有不規則的紅色斑紋。
體長最長11.6公分。
味道濃郁,常曬乾作為調味料,也是臺南小吃──蝦捲及蝦仁飯的重要食材。
-
胭脂蝦(雄壯鬚蝦、葉狀擬鬚蝦)
屬於海水蝦,臺灣主要於東北部及南部海域,利用拖網捕獲,是一種深海蝦。
身體紅色並密布細毛。
體長最長22公分。
滋味清甜,常作為日本料理生食類。
-
明蝦、斑節蝦(日本對蝦)
屬於海水蝦,臺灣沿岸均可捕撈野生種。
人工養殖因受限於水溫與成長較慢,體型較小。
身體黃色、深褐色相間條紋。
體長最長30公分。
肉質肥厚、多汁。
-
泰國蝦(羅氏沼蝦)
屬於淡水蝦,臺灣從東南亞引進養殖。
身體灰藍色,第2步足較長而明顯。
體長最長34公分,是淡水蝦中體型較大者。
肉質肥厚。
(以上照片來源:漁業署縱橫魚蝦貝類網)
- 其他進口蝦
市面上的甜蝦、牡丹蝦都是對長額蝦屬的各種蝦子的統稱,名稱皆來自日本,大致上以體型分類,較大者稱為牡丹蝦,較小者稱為甜蝦,兩者的體色皆為紅色,滋味都很清甜,適合生食,是日本料理中的高級食材。
在日本,主要以高背長額蝦(Pandalus hypsinotus) 作為牡丹蝦,這種蝦子的體長大約10~12.5公分,主要分布於富山灣,俗稱為「富山蝦」。[註06]
高背長額蝦(照片來源:BIO Photography Group)
中文名:凡納對蝦
別名:白蝦、美洲白蝦
英文名:Whiteleg shrimp
農產品分類:水產類
生物學分類:對蝦科、濱對蝦屬
學名:Penaeus vannamei
註01:農業兒童網-無骨無刺披紅袍 大口吃蝦不必怕
註02:農業知識入口網-蝦子外部形態
註03:漁業署縱橫魚蝦貝類網
註04:白蝦106,水產試驗所特刊第21號,2017年。
註05:農業知識入口網-草對蝦
註06:維基百科- Pandalus hypsino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