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石花菜是怎麼來的?
生產環境
石花菜的主要採收區域在臺灣北部至東北角岩礁海岸,分布於低潮線附近至潮下帶5公尺深的礁石上 [註01];它適合在冷涼的海水中生長,每年4月到7月是石花菜大量生長的季節,8月之後隨著海水溫度上升,產量下降,而冬天水溫太低,產量也較少。
生產過程
1.潛入海裡徒手採摘
漁民通常會戴上防曬頭套及蛙鏡,腰間繫著採捕袋,潛入海裡徒手採摘,放進採捕袋;雖然現在有氧氣筒,在過去物資不發達、沒有氧氣筒的年代,漁民以閉氣的方式潛水;直到現在,漁民仍以憋住一口氣的方式採摘為主。[註02]
以前,漁村裡的男性主要負責坐船出海捕魚,女性為了貼補家用,在沿海潛水捕撈藻類、海草類及貝類等水產品,這群女性漁民稱為「海女」,形成獨特的海洋文化。除此之外,也有男性會潛水採捕,俗稱「海男」。[註02]
2.「七洗七曬」再乾燥
採收好的石花菜會透過「七洗七曬」的繁複過程;漁民會用剪刀剪除小石頭或其他雜質,並用淡水沖洗,再鋪在空曠之處曝曬;經過多次洗泡及曝曬之後,石花菜的顏色會從紫紅色逐漸轉為金黃色,褪去紅藻的色素和腥味;最後乾燥保存。[註02]
剪除雜質(照片來源:數位島嶼,ww提供)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