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鴨蛋是怎麼來的?
生產環境
在臺灣,大部分的蛋鴨場或養鴨場皆以平飼養殖,而且提供水池讓鴨子能自由自在的游水,符合鴨子的生長習性。
為了響應廢棄籠飼的全球趨勢,農業部公告修正「畜牧場主要設施標準」,從2022年起,蛋鴨舍不得以「巴達利籠 (由Battery Cage直譯)」飼養,也就是不能使用傳統格子籠飼養,為臺灣經濟動物福利奠定里程碑。[註01]
-
室內平飼養鴨場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鴨主題館)
生產過程 [註02]
1.育雛前準備工作
在開始飼養雛鴨之前,需將育雛舍及舍內設備徹底清洗及消毒;育雛舍可以在地面鋪設稻草、粗糠或木屑,或架高飼養槽,保持乾燥。
2.育雛期 (0~3週齡)
隨著小鴨逐漸長大,農民會調整飼養密度,提供小鴨足夠的生長空間。菜鴨的體型小,活動力強而且喜歡玩水,需保持小鴨的身體乾燥及保溫。
3.生長期 (3~9週齡)
這段期間,飼養管理的好壞影響將來產蛋的能力,而且也是骨骼及羽毛生長快速的時候,需要充足的養分供應,因此農民會注意飼料的品質,提供鴨子各種營養。
4.育成期 (9~14週齡)
為了延長鴨子的性成熟時間,進而持續產蛋,農民會減少一點飼料,或給予營養濃度較低的飼料。
5.產蛋期 (14週齡以後)
農民會在產蛋開始兩週前,在鴨舍內布置好產蛋區,鋪設稻草、粗糠或乾砂,保持鴨蛋清潔。
由於鴨子通常會在凌晨深夜下蛋,開始產蛋之後,農民會在晚上點燈,並將鴨子趕入產蛋區。此外,在產蛋期間,鴨子會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農民會提供充足的飼料,讓鴨子任意取食。
資料來源
註01: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
註02: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農業部編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