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們吃的丁香魚是怎麼來的呢?
產環境

丁香魚是沿近海中上層的洄游性小型魚類,分布在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區,北到日本、南至澳洲都有丁香魚的蹤跡。丁香魚喜歡在清澈的大洋、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等水域,以浮游生物、矽藻、橈腳類以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物。 [註01]

A
產過程

每年3月到9月是丁香魚的產卵期,此時丁香魚群會洄游到水深10-50公尺左右之礁區,以不規則的方式快速游動,魚群與魚群之間會互相追逐,當魚群身體觸碰到海底時,雄魚也會排出精液,讓原本清澈的水呈現煙霧狀,產出的丁香魚魚卵會黏在海床或海藻上生長。過了產卵禁漁期,漁民主要會用流刺網、巾著網、棒受網等漁具漁法捕撈丁香魚。[註01,02]

澎湖當地的漁民,會將5月左右約3公分的丁香魚稱為「小丁」,6、7月長大一點大約5-7公分的丁香魚稱為「中丁」,8月以後長到7公分以上之丁香魚則稱為「大丁」。[註03]

 

1.流刺網

流刺網是用一張或多層的魚網在海中,當魚類經過網目不大的漁網時會被纏絡式罹刺在漁網上,漁民再將卡在魚網上的漁貨收起。但流刺網很容易混獲、誤捕其他生物,且流刺網很容易漂走、無法收回,對海洋生態的傷害很大。[註04]

 

  • 流刺網模型流刺網模型

 

(照片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2.巾著網

又稱為「束網」,是由兩艘小型船以目標魚群圍中心,反方向張開漁網圍成一圈,再逐漸收網將魚群集中束起。這種漁法迅速、機動且效率高。[註04]

 

  • 巾著網巾著網

 

(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3.棒受網

主要利用光源吸引趨光性強的魚種聚集,會在船的左右兩側裝置有強力的集魚燈,當丁香魚聚集後,會關掉集魚燈、開啟紅色燈光的引魚燈,把丁香魚引到漁網內,一次捕撈。[註04]

延伸閱讀
  • 2.被稱為「丁香魚鳥」的紅燕鷗
  • 紅燕鷗等海鳥喜歡捕獵丁香魚,所以只要在海面上看到有成群的紅燕鷗盤旋,那裡就一定會有丁香魚魚群聚集,因此紅燕鷗成為漁民捕撈丁香魚的指標,在澎湖縣赤崁的漁民,便會以丁香魚鳥來稱呼紅燕鷗。[註03]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