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是氣候變化的規律,從過去傳承到現在,留下了許多智慧和文化,從農作、飲食乃至於生活習慣,當到了特定時節,人們就會知道該做什麼。有一句客家俗諺說「清明後,好種豆」,就是說清明後,天氣暖雨水多,很適合種豇豆。[註01]
豇豆是客家人非常喜歡的食材,每當產季時,客家人會將長長的豇豆,切成3至5公分的長度,用鹽水煮熟,再放大太陽底下曝曬,製作成「豆仔乾」,延長豇豆的保存期限。聽說豆仔乾顏色越深,就能貯放越久呢!等要食用,就抓一把豆仔乾,和排骨一起煮湯,或是加入肉絲、香菇絲煮成粥,都是很常見的客家菜喔。[註02]
到了農曆五月,端午節的時候,人們也會吃豇豆,它和茄子、瓠瓜都是端午當令蔬菜,被稱為「午時菜」,吃了它們能獲得吉祥寓意。閩南語俗諺說:「食茄人會?趒,食瓠仔會富貴,食豆食佮老老老」,意思是吃茄子會很勇健,吃瓠瓜會富貴,吃豇豆能長命百歲。[註03]
趁著豇豆產季,不妨多吃一點豇豆,和朋友分享豇豆的故事吧!
你聽過八月豆嗎?它是豇豆的一種,因為在8月至9月時結莢,因此稱為八月豆(也可以稱九月豆)。和普通豇豆不一樣,八月豆是一種色彩繽紛的植物。花色有白、淡紫、深紫;豆莢從深紫、淺紫到深綠、淺綠,以及紫綠相雜;種子的變異性更大了,有紅、白、褐、黑、斑紋等,是觀賞、實用兼備的豆類。
照片來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這麼特別的八月豆,許多人可能沒見過,因為它是高雄市六龜區荖濃社區,平埔大武壠族人的重要作物。每年八、九月,八月豆結莢生豆,大武壠族人會採摘鮮嫩的豆莢,用清炒、涼拌的方式料理。也會把豆莢曬乾,製成「豆仔乾」,用以燉湯、煮粥。此外,豆莢也能當作肥料回歸田園,或是拿來當柴燒。
而在農曆9月15日,是大武壠族人重要的夜祭,這一天會祭拜太祖(對最高祖靈的稱呼),因此也被稱為太祖夜祭。一大早,大武壠族人就會開始準備供品,例如魚、雞、豬公、番薯、檳榔、麻糬等,以及用糯米和八月豆所製成的「豆仔mai」,是這夜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
從飲食、生活,乃至於重要祭儀,八月豆與大武壠族人有深深的連結,從過去傳承至今,記憶著傳統飲食文化。
顏色被賦予的名字有很多,例如松柏綠、蟹殼青、魚肚白等,先人們常會以大自然的事物來為顏色命名,而你聽過「豇豆紅」嗎?
在清代的瓷器當中,有不少美麗的豇豆紅色。它是銅紅高溫釉的一種,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類種。在燒製時會因為氧化還原程度不同,形成綠色苔點,有的通體無暇,有的紅綠相間,就像豇豆一樣,故而命名為豇豆紅。
豇豆紅的燒製難度非常大,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因此留下來的數量不多。如今,想要看看豇豆紅瓷器,不妨到國立故宮博物院,會發現不同顏色、造型的物件喔!
想看豇豆紅的文物吧,就到國立故宮博物院!
●【客語】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
qiangˊ miangˇ qienˇ , hoˋ sii tienˇ , qiangˊ miangˇ heu , hoˋ zung teu
清明前,適合插秧耕作,清明後,適合種豆科植物。意思是農作按節氣步驟行事,自然會有收穫。[註01]
●【閩南語】食茄人較會?趒,食豆食佮老老老
tsia̍h-kiô lâng khah ē tshio-tiô,tsia̍h-tāu tsia̍h kah la̋u-lāu-lāu
這是一句端午俗諺,意思是吃茄子身體健康活躍,吃豆子能長命百歲。[註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