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隻不同部位的肉在口感和味道上各有特色。了解各種羊肉部位的特徵,能幫助我們選擇適合的食材和料理方式。在享用羊肉的同時,也應心懷感激,感謝羊隻的生命為我們提供營養。[註01]
1.羊頸肉
羊頸肉又稱為羊脖子,肉質結實、肥瘦兼具且帶有些細筋,常被用來製作成肉餡或丸子。[註01]
2.羊肩肉
羊肩肉由互相交叉的兩塊肌肉所組成,肉質纖細且口感滑嫩,常被用於紅燒或印度咖哩的製成食材。在西方國家,整塊羊肩肉經常先經過低溫慢烤,再用叉子剝成肉絲,口感軟硬適中且多汁。[註01]
3.羊肋排
肋排肉肥瘦相間且無筋,肉質綿密且鬆軟,鮮嫩多汁,帶有一股奶香味,堪稱羊肉中的極品,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維他命。[註01]
4.羊腱肉
羊膝蓋以下的部位稱為羊腱,細分為後腿內腱肉、前腿腱子肉和後腿腱子肉,這些肌肉呈條紋狀,肉中帶筋且口感較有韌性因此通常適合用於滷煮、紅燒或燉煮。建議烹煮羊腱肉時可以帶皮一起滷煮,這樣比牛腱更結實,且筋紋較少,滷過之後吃起來口感也比牛腱柔嫩。[註01]
- 肉羊
臺灣黑山羊
臺灣本地種
體型比外來品種小
成熟時無論公母羊均長有鬍鬚及角
耐粗飼,抗熱性強、繁殖力佳
一歲齡的體重約 2 0~ 2 5公斤,主要供做肉用。[註03]
波爾山羊
被譽為世界上唯一只經選拔、非經育種而得的理想肉羊品種
源自非洲,體型碩大粗壯,毛色多變化
有極佳之耐粗飼能力及疾病抵抗力
成熟公羊體重約 110 ~135 公斤,母羊約 90~100 公斤。[註03]
努比亞山羊
是著名乳羊和肉羊兼具的品種。
特徵是鼻樑凸起及耳朵長而下垂
由英國本土的乳用山羊與北非努比亞地區羊種及印度地區羊種雜交選育含有熱帶羊的血統,能適應臺灣氣候。[註02、註03]
- 乳羊
撒能山羊
目前為臺灣主要乳用山羊之一
毛色多為白色或乳白色
性情溫和、泌乳期長、產乳量多
原產地為瑞士撒能河谷
不耐熱、飼料的選擇需要多注意,適合比較集約的飼養管理。[註02、註03]
吐根堡山羊
體型比撒能山羊小
毛色淺咖啡至深巧克力色,臉部有2白色條狀沿眼睛上方至鼻部。
體質強健,適應力強且飼養容易
羊奶的品質佳,適合做成起司
原產於瑞士。[註02]
阿爾拜因山羊
目前為臺灣主要乳用山羊之一
毛色複雜
耐粗飼、泌乳期長、體質強健
產乳量略低於撤能山羊
原產地為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註03]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兒童網-羊、農業知識入口網-臺灣的山羊家族
中文名:羊
英文名:Goat
農產品分類:畜產類
生物學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山羊屬。
學名:Capra aegagrus hir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