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羊肉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羊肉爐起源[註01]
據說,元世祖忽必烈率軍遠征,由於長時間戰鬥,士兵們非常疲憊,因而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忽必烈便下令廚師烹煮,不料當廚師正在切割羊肉時,探兵突然報告敵軍人馬衝了過來,距此地只有5公里的距離。廚師見清燉羊肉已來不及,便急中生智,立即將切好的羊肉放入滾燙的羊肉高湯中,等肉熟就撈到碗中,撒上食鹽,加上佐料,雙手奉上主帥。忽必烈連吃幾碗後翻身上馬,帶領大軍迎敵而去,結果抓到了敵軍首領,凱旋而歸。忽必烈在慶功宴上,指名還想吃戰前出征時那種特殊口味的羊肉,稱讚自己之所以會大勝,是因吃了「涮」羊肉,而後並御賜名為「涮羊肉」,又名「忽必烈鍋」。
還有另一說法,涮羊肉源於忽必烈的元朝鐵騎軍隊。為節省時間和加速行軍,當年的騎兵拿起頭盔,裝水煮沸,把羊肉薄切,吃完上路,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特殊吃法。現今,涮羊肉通常會加入特選中藥材如川芎、當歸、枸杞及整塊薑母加在一起烹煮,搭配一歲齡的臺灣閹公羊肉及羊大骨,使羊肉爐的湯底更加溫潤滋補。
蘭嶼-人之島的山羊[註02]
有去過蘭嶼嗎?相信去過蘭嶼旅遊的人都對那裡的人文與環境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馬路上成群結隊的山羊。為什麼蘭嶼的山羊這麼多呢?在達悟族的文化裡,山羊的社會價值遠高於經濟價值,擁有山羊數量多,可以提升在蘭嶼社會的地位,山羊被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此外,蘭嶼的山羊主要以放牧的方式飼養,只會在大型祭祀活動和餽贈禮物中使用,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食用。
趣味小故事
諺語[註03]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所獲得的利益,實際上是來自本身。
羊仔見青就好
比喻對事物好奇、看好的心態。
羊哥面快反
形容人翻臉像翻書,善變易怒。
羊仔笑牛無鬚
比喻自己並無了不得,而喜歡譏諷挑剔別人。
豆仔看做羊仔屎,屎礐蟲看做肉筍
形容人看錯事物
相爭一跤箸,放去一隻羊
喻因小失大,小不忍則亂大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