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飲食文化
芥藍不只可以變化出許多好吃的美食,也有許多重要的營養成分,一起來看看吧!
藍的由來

關於芥藍的由來,目前在世界上有兩派說法,時間上都在公元七世紀。

 

中國南方說

這一派的說法認為芥藍起源於中國南方,清朝初期的吳震方在其所著作的《嶺南雜記》中寫了有關於芥藍的事情。相傳,公元七世紀的唐朝,佛家六祖祖師惠能在出家前是一名獵人,不吃葷肉,所以在吃芥藍的時候會把芥藍和肉分開煮著吃。這個故事代表,在當時已經有紀載芥藍的歷史文書,且芥藍已經開始栽培並作為日常蔬菜食用,而在之前並沒有對於芥藍的紀載,因此有一派人認為芥藍來自中國南方。[註01]

 

地中海沿岸說  [註2]

 

另一類說法,十字花科甘藍類植物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希臘及英國西南方威爾斯等地區,隨著數千年人類栽培馴化和常與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十字花科作物相互雜交,逐漸演變至今看到的作物,也慢慢的從原產地,擴散到其他地區。比如有紀錄在義大利發現芥藍,而在中國北宋時期到金、元朝時期,都有許多與芥藍有關的文章或記錄,宋代蘇東坡的五言律詩〈雨後行菜園〉就寫了「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來形容芥藍有香蕈般鮮美的味道。因此有人推測,中世紀栽培和貿易等活動,將芥藍從希臘傳進東地中海,再傳入中國。[註02]

A
藍胭脂香的傳說

你聽過芥藍的味道是胭脂香氣的小故事嗎?

 

相傳乾隆皇帝出巡時,來到了盛產芥藍的桃山村,於紅色門樓借宿,隔天清晨,獨自在屋外散步,欣賞桃山村的景色時,發現屋子旁有片綠油油的菜園,靠近一看才發現原來菜園裡種的全是芥藍菜。

 

正當乾隆皇帝欣賞芥藍時,耳邊傳來了一陣悅耳的笑聲,循著聲音轉頭望去,在紅色門樓的二樓窗戶旁,有一位美如天仙的姑娘正微笑著對鏡梳妝,後面還站著一個丫鬟在幫她打扮。乾隆皇帝當時就被姑娘的容貌給吸引,等姑娘梳妝完畢,發現恍神的乾隆皇帝,當下既害羞又生氣,端起洗臉水就向樓下潑去。然而洗臉水只潑到了乾隆皇帝的鞋尖,但也將乾隆皇帝潑醒,並聞到一陣從水中散發的胭脂香。沒想到乾隆皇帝沒生氣,還笑著對被潑到胭脂水的芥藍菜吟起詩:「山僻村姑賽天仙,惹朕情牽意留連;堪羨芥藍多艷福,得沾美人脂粉香。」後來民間就開始相傳桃山紅門樓旁的芥藍經由乾隆皇帝賦詩稱頌之後,入口不僅脆甜,葉子上還帶著似有若無的胭脂香。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