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們吃的午仔魚都是怎麼來的呢?
產環境 [註01、02]

野生午仔魚是喜好群棲的洄游性魚類, 會隨著季節帶來的溫度改變及尋覓食物而移動,肉食性的午仔魚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主要分布範圍於日本至南中國海,包括日本、臺灣、中國及越南等沿海。台灣除了東部海域外,其它海域都可見,但以西部、北部較多。台灣主要的魚汛期為秋末至隔年春初來而大量湧現。

 

養殖午仔魚則主要是以四指馬鮁為主,比起其他種類的午仔魚更為怕冷,水溫下降到18度就停止攝食,低於攝氏12度以下會死亡,因此在台灣養殖的環境以屏東、高雄等較不易受連日低溫、寒流影響的地區為主。

A
產過程[註01、03]

 

野生午仔魚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期間,會洄游至台灣的周遭海域,主要在水深2 ∼ 20 公尺的砂泥底質環境,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的海域可以發現。漁民主要會以利用刺流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

 

而根據漁獲體型的大小,也有不同的俗名稱呼。體型較大,每尾超過一公斤以上的會被稱作「竹午」、一公斤以下的則會稱做「大午」、小於五百克的就叫做「午仔魚」。

 

養殖午仔魚以專養為主,養殖時間大約6~10個月即可達到上市規格,產量有將近8成都會出口銷售至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地區,是臺灣的重要高經濟養殖魚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