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你聽過午仔魚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端午節得名的午仔魚 [註01、02]
午仔魚是一種季節性的洄游魚類,會在不同的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區,在國際上有許多國家皆有捕撈與研究。在臺灣的歷史文獻中,1717年的《諸羅縣志》裡面有記錄:「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於鱸。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台海出九、十月間。」、1720年的《鳳山縣志》裡面也記錄:「午魚,味甘美,大者為佳,以其出於午月,故名。本地出於冬,則與內地異矣。」,這兩段文字記錄表明了,午仔魚之所以被稱呼午魚,是因為在端午節前後的這個時間,午仔魚常會因為靠近福建、廣東沿岸產卵,容易被捕撈出產,才被漁民們取了這個名字。但不同的是,臺灣本地的午仔魚產季則是冬季的時候才盛產喔!
午魚都是雌魚?[註03、04]
午仔魚的肉質油脂分布均勻細緻、EPA、DHA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較一般魚類來的豐富,就像大家熟悉的鮭魚一樣,所以在南半球的澳洲及印度洋,午仔魚又會被稱為「藍鮭魚Blue Salmon」、和「印度鮭魚Indian Salmon」,是很受歡迎的一項國際性魚種。
根據相關研究以及記錄,午仔魚的最大體長可達200公分、最大體重145公斤、壽命可以達到14歲。除此之外,午仔魚還是一種雌雄同體的魚,會隨著生長成熟從雄性轉變為雌性。根據馬來西亞的研究觀察到,午魚在大自然中雌雄比約為「1:9.8」,且雄魚的重量都在700克以下,也就是說,我們在魚市場看到稀有的竹午(俗稱體型大且體重至少1公斤以上的野生午魚)都是雌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