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山藥料理,例如:山藥排骨湯、山藥麵線等,你曾吃過哪一道料理呢?
 
- 山藥為多年生蔓性藤本植物,地上部莖蔓常帶紫紅色,莖上常具有毛、刺、翅附屬物或呈光滑。葉片互生或對生,變異大,葉緣常有三淺裂至深裂。葉腋內常有珠芽,又稱「零餘子」,也是可食用的部分。花期約6-9月,開花與否種類差異大。蒴果翅狀,果期7-11月,成熟後頂端開裂。主要利用部位是地下部之塊莖,部分種類略呈長圓柱形,長度可達1-2公尺,表皮灰褐色,粗糙,佈有鬚根,塊莖形態尚有圓錐形、球形、扁圓形或各種分支狀等。[註01]
- (照片來源: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龔財立副研究員)
- 棍棒狀
  - 白皮削山藥- 長約60-100cm。 - 黃褐皮白肉。 - 適合食用及加工。 - 產量高,北北基為主要產區。 
  - 紅皮削山藥- 長約60-100cm。 - 紫紅皮白肉,削皮後內皮層帶紫紅色。 - 藥味較濃。 - 產量高。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主要產區。 
  - 基隆山藥- 長約100-130cm。 - 黃褐皮,白或淡黃肉。 - 肉質細緻,口感極佳,適合生食。 - 臺灣特有種;栽培難度高且產量低。 - 全臺灣皆有分布,主產於新北至宜蘭一帶。 
_%E4%BF%AE%E5%9C%96.jpg)  - 恆春山藥- 長約100-150cm。 - 黃褐皮白肉。 - 肉質細緻稍硬,口感佳;藥味較濃。 - 臺灣特有種;產量高且穩定。人工栽培少、市面上也少見。 - 產於恆春半島。 
  - 大汕山藥- 長約62-150cm,體型粗大。 - 黑褐皮,肉色淡黃。 - 極適於加工。 - 產量最高,主產於南投縣。 - 是市場及賣場較常見的山藥種類。 
  - 人參山藥- 長約80-120cm。 - 黃褐皮,內皮層帶有紅斑,白肉。 - 帶有人參清香。 - 產量中等;主要產於臺灣中部,市場上較少見。 
- 塊狀
  - 臺農1號- 長約25-30cm。 - 黃褐皮白肉,皮薄肉厚。 - 產量中等,適應力大。 
  - 臺農2號- 長約25-30cm。 - 黃褐皮白肉,皮薄肉厚,肉質細緻,黏度高。 - 產量高。 
  - 紅薯山藥- 長約20-50cm。 - 紫紅皮紫紅肉(薯肉以竹山紅薯顏色最深)。 - 口感脆,適合食用及加工。 - 產量中等;主產於南投、彰化及嘉義縣等地。 
(照片來源:大汕山藥、恆春山藥、臺農2號-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龔財立副研究員/ 白皮削山藥、基隆山藥、紅皮削山藥、人參山藥、臺農1號、紅薯山藥-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徐振家)

- 山藥的品種種類有哪些?
臺灣較常見的山藥品種,多源自以下六種: [註01]
(1)大薯 (D. alata L.):又稱田薯,栽培及分布最廣泛,也是臺灣主要栽培種。例如臺農1號、臺農2號、白皮削山藥、大汕山藥都屬於此類。
(2)懷山藥 (D. batatas Decne):又稱長薯或家山藥。
(3)基隆山藥 (D. japonica var. pseudojaponica):又稱柱薯,主要栽培於北部地區。
(4)紫田薯 (D. alata var. purpurea L.):又稱條薯,多屬於紫紅肉,主要栽培於臺灣中部地區。例如紅皮削山藥、紅薯山藥都屬於此類。
(5)恆春山藥 (D. doryophora Hance):又稱戟葉田薯/山藥,主要產於恆春半島。
(6)褐苞薯蕷 (D. persimilis Prain et Burk.):又稱人參山藥,彰化縣芳苑鄉栽培較多。
中文名:山藥
別名:薯蕷、薯藥、山芋、土薯、山薯;乾藥材稱作淮山、淮山藥、懷山藥
英文名:Yam、Chinese yam、Shanyao;藥材英名多用Common Yam Rhizome
農產品分類:特藥用作物
生物學分類:薯蕷科(Dios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
學名:Dioscorea spp.
註01: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山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