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山藥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藥在中華歷史中的發展

發展歷史悠久的山藥
在中華歷史中,山藥發展悠久,約在西元前11世紀周朝時期,山藥已有種植及進貢王室的紀錄;依據唐代《山居要術》已記載山藥栽培,可知山藥在中華歷史至少有1,200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直到清朝末年,山藥一直作為進獻歷代王室之品,被譽為「國藥之寶」[註01]。因其藥用價值高,常被加工乾燥做成中藥材,方便取得並燉煮成藥膳服用。

 

山藥別稱「淮山」的由來
相傳山藥以明清時期的懷慶府(現今中國河南博愛、沁陽、武陟等地)所產品質最佳,因此稱為「懷山藥」,後來可能是廣州和香港的中藥商人,出貨時為了便於書寫及辨識,將「懷」字簡寫成「淮」,以訛傳訛沿用至今,因此,山藥用作藥材時,才有「懷山藥」、「淮山藥」、「淮山」等名稱。[註01,02,03]

A
神湯裡的山藥

四神湯裡的山藥

 

受到中華文化數千年來醫食同源的傳統食療觀念影響,臺灣人習慣配合時令,進補適合的食材,透過食物本身的冷熱陰陽屬性來調和身體。

 

四神湯含哪「四」味藥材?
臺灣常見的食補料理之中,與山藥有關的就屬「四神湯」了。所謂四神,包括淮山(即山藥)、芡實、蓮子及茯苓,以這四味藥材熬煮成湯底,再依需求加入豬腸或豬肚等其他食材 [註04]。不過由於芡實的價格較高,有些人會以薏仁代替芡實,隨著一碗四神湯的價格轉為平實,漸漸地有許多小吃店賣起四神湯,讓四神湯成為臺灣庶民美食。

 

秋冬來碗當歸米酒四神湯
四神湯中的四味藥材都屬於性平的食材,非熱性也非寒性,無論哪個時令都適合食用,當時節進入秋冬,氣溫轉涼時,在四神湯中適量加入當歸和米酒,就能達到祛寒暖身的效果。[註05,06]

A
住民族傳統生活中的山藥文化

原住民族傳統生活中的山藥文化

 

山藥在部分原住民族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傳統文化中,山藥常作為甘藷及芋頭以外的日常糧食,例如達悟族、魯凱族、太魯閣族、賽夏族及泰雅族等。


達悟族
達悟族的重要主食包括芋頭(soli)、甘藷(wakey)和山藥(ovi)等,副食以各類海鮮為主,例如飛魚、陸蟹等,族人也會將這些食材作為禮物贈送親友,其中芋頭的價值高於山藥和甘藷。點此看更多:達悟族豐富的芋頭文化


據說,蘭嶼島上的山藥來自巴丹島(菲律賓境內島嶼,位於蘭嶼南南東方),過去達悟族人曾與巴丹島人交流,巴丹島人把山藥的種子送給了達悟族人,並且傳授山藥的種植方式,從此山藥在蘭嶼傳播開來,因此有些達悟族人會稱山藥為ovi no dehdah(巴丹山藥)[註07]。


魯凱族
魯凱族人會挖掘野生小山藥(kalri)食用,不過由於山藥的產量不如甘藷及芋頭,在魯凱族常做副食用,清洗去除泥土之後,就能煮熟食用,或將山藥剝皮煮成「kalri湯」;在魯凱族的傳統禁忌中,貴族頭目只能接受他人分享的山藥,不能親自採挖山藥,否則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饑荒,再再反映了山藥產量不多的現象。


太魯閣族
族人會將山藥(lmbay)煮湯,或將山藥加在飯裡,也會將山藥與甘藷、玉米和芋頭一起煮食,具有特殊的飲食風味。

A
料來源

註01: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山藥
註02:山藥名稱之由來,張光雄,明通醫藥,2003年。
註03:周若龍,2018年6月17日,懷山與淮山,取自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
註04:花蓮區農業專訊-山藥的營養及保健價值與食用法介紹
註05:臺中榮民總醫院-四神湯
註06:農業知識入口網-當歸主題館
註07: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余光弘,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8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