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你們知道李子是怎麼種出來的嗎?
生產環境 [註01]
不同品種的李子,對溫度的敏感度極具差異,有的可以耐-35°C~-40°C的低溫,而臺灣的李子需冷量極低,在中部、南部皆可種植。李子喜歡陽光,對土壤選擇也不嚴苛,無論是肥沃還是貧脊的土地都能正常生長,因此種植環境以通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為宜。
(照片來源:Flickr 賴鵬智)
作物栽培曆 [註02]
生產過程 [註01、02、03]
1.苗木嫁接及定植
2.開花與果實發育期
李樹芽體於春季萌動生長,先開花後展葉,花朵授粉後可見幼果著生。隨著幼果逐漸長大,正是需要大量營養的時候,也要注意施加追肥。
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果農也會進行疏果,合理的葉果比例,可提高果實品質。
3.果實成熟期
隨著果實顏色越深,成熟度越高,就是採收的時候了。如果是用以加工的果實,會選在7~8分熟時採收;先食用的果實,則是8-9分熟時採收。
採收階段應避免碰傷果實,並在採收後放置陰涼處,等待分級和包裝。由於果實於夏季成熟,天氣高溫多濕,因此包裝需具有透氣性,以免造成果肉軟化和腐敗。
(照片來源:Flickr Shenghung Lin)
4.採收後至落葉期
採收後,樹體多餘養分會貯存在根莖部,等待明年萌芽開花。在冬季低溫,李子進入休眠期,果農會進行修剪和施肥。控制枝條數量,維持一定大小和高度,更重要是保持樹體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
資料來源
註01:台灣農家要覽第三版-農作篇(二),農業部,2005年。
註02:李子良好農業規範(TGAP),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編撰,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