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生產環境
柿子屬於溫帶作物,適合生長在18~23℃,溫暖且有強烈日照,但日夜溫差有9℃以上的地方,土壤以PH值6.0~6.8的黏質土壤較適合。臺灣北部海拔600~1000公尺的山坡地,是適合柿子的種植生產環境。 [註01]
(照片來源:flickr-oisa)
作物栽培曆[註02]
生產過程[註01]
1.繁殖與定植
柿子多採用嫁接繁殖的方式,因此需要培養砧木與嫁接苗。砧木大多使用山柿、牛心柿或甜柿果實中的種子,將種子洗乾淨、陰乾後直接播種,種植約一年、莖的直徑達到3~5公分後即可嫁接。
嫁接適合在1~2月柿子落葉後、萌芽前操作,在莖離地30公分處切斷,將嫁接的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再用膠帶、石臘膜纏繞接口,以利癒合嫁接。[註02]
(照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甜柿主題館)
2.枝梢生長管理
柿子是多年生的喬木,要經過十幾年的栽培才能達到最高產量,因此每年的整枝修剪就顯得特別重要,這樣才能保持柿子樹的日照通風與營養分配。
整枝有變則主幹型、開心自然型兩種方式,變則主幹型會預留許多主枝自然生長多年,再依照分枝的角度、粗細選取4~5枝作為主枝,再去除其他的枝條。開心自然型則是在種植之初,就開始控制主枝的數量和角度,利用繩子和支架調整樹型與枝條的角度。
(照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甜柿主題館)
5.採收
柿子的果實會以果皮的顏色來判斷成熟與否,但不同品種柿子的果皮顏色也不太一樣。甜柿的果實開始轉成黃綠色的時候,就開始在樹上進行自然脫澀,當果皮變為黃色就代表脫澀完成,還需要等到果皮變成橘紅色時再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