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適合在冷涼的氣候中生長,較不適合在夏季高溫潮濕、颱風多雨的季節,所以冬季裡作栽培面積最多,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地,每到秋冬二期水稻採收後開始種植,而夏季則大部分在中部的高冷山區種植。
一般番茄園多為露天栽培,有匍匐栽培及棚架栽培兩種。秋冬季可採用露地放任匍匐栽培,春夏季則多採用棚架栽培。棚架栽培是將番茄的枝蔓固定在支架上,當番茄生長茂盛時就像在番茄隧道中。有些種植小番茄的農場為了確保產量及追求更高品質,會在溫網室裡栽培。[註01]
番茄為長期作物,以育苗後再移植至田間栽培為宜,種子適宜發芽的溫度為28°C-30°C。育苗期間的重點為避免病蟲害感染,確保種苗的健康。[註01]
番茄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最適合的土壤為土壤深厚、富含有機質、pH5.6-6.7的砂質壤土。整地時為方便栽培操作及耕地排水,通常作畦進行栽培。在定植前多施有機肥及基肥,以為之後的開花期補充養分。[註01]
番茄幼苗有4-5葉時,為理想定植期,定植後應立即澆水或灌水,以利植株存活。[註01]
整枝分成單幹整枝及雙幹整枝。秋冬栽培常用單幹整枝,單幹整枝只留主幹,側芽長出10公分時則摘除,以防浪費養分。夏作則常用雙幹整枝,除主幹外,主幹第一花序之下的腋芽作第二枝幹,使雙幹生長勢相等。[註01]
開花期及結果期都需要充分的養分補給,因此在始花期、始果期及盛果期都必須追施磷肥、鉀肥,以提高產量及品質。
水分管理方面,始花期到盛果期是番茄最需水分的時候,結果後則須控制給水,以防治因水分失調,導致鈣吸收缺失而引發的果實頂腐病。當果實開始成熟時要酌量減少灌水,以免水分過多,而影響甜度及風味。[註02]
氣溫15°C以下,28°C以上會使番茄結果不良,為要達到生產的目標,可以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噴在花梗節位及花朵背面上,以一次為限,避免濃度過高造成果實畸形或空心。
大果番茄結果後,果頂(即果臍)轉紅(占全果10-30%,約開花後30-50天)為採收適期;小果番茄則以果實紅熟且硬度高時為採收適期,臺灣鮮食小番茄以留果萼的方式供應市場,消費者也可用果萼顏色判定番茄的新鮮度。[註01]
果臍和果萼是指哪裡呢?點此看更多:番茄特徵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註01:國產農漁畜教材
註02: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策劃委員會編著,農業部,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