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閩南語聊天時,你會用哪一個名詞來稱呼番茄呢?柑仔蜜(kam-á-bi̍t)、臭柿仔(tshàu-khī-á)還是tamato?這些名稱大致反映了臺灣南部和北部地區的不同!
1.柑仔蜜(kam-á-bi̍t)
用「柑仔蜜」來稱呼番茄的人,十之八九來自臺灣南部地區,尤其是嘉義、臺南和高雄等地,來到當地的水果行或冰果室,常常會聽到:「老闆來一盤柑仔蜜」,而南部人在北部聽到「柑仔蜜」時,很可能會遇到同鄉人喔!
2.臭柿仔(tshàu-khī-á)
有些北部地區的人會說「臭柿仔」,原來是因為番茄長得像柿子,而碰觸番茄的莖部會產生一股奇怪的味道,因而得名。
3.tamato
「tamato」的發音比較常在北部或中部地區聽到,和番茄的英文「tomato」極為相似!番茄傳入日本後,以音譯「トマト」稱呼,臺灣再將日文轉化為閩南語「tamato」。
- 1.臺灣原住民族也有番茄族語
有些原住民族會吃野生的小番茄,各族的族語也不盡相同。點此看更多:農產小百科
當閩南語碰上菲律賓語
關於閩南語「柑仔蜜(kam-á-bi̍t)」的由來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番茄長得像柑橘(柑仔kam-á),而且帶有甜味,因此叫作柑仔蜜。不過也有人從菲律賓語「Kamatis」與閩南語「柑仔蜜(kam-á-bi̍t)」比對,發現語源竟然可以追溯到西班牙語「Tomates」,和番茄的發展歷史幾乎吻合!
番茄的原產地與在歐洲的發展
番茄的原產地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後來擴散到中美洲,為馬雅人及其他部落所栽培及烹煮食用。後來16世紀西班牙人來到中南美洲,將番茄帶回歐洲,並將其稱為「Tomate」,複數為「Tomates」,不過一開始歐洲人並不敢吃番茄,相傳吃了會變成狼人,因此番茄一直被當作是觀賞用植物,直到18世紀有人冒險吃下番茄,才發現原來番茄可以食用,而且滋味酸甜可口,從此歐洲才開始食用番茄,並將其帶到亞洲殖民地。
「柑仔蜜」的語源終於揭曉
當時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番茄傳入菲律賓後,西班牙語轉化為宿霧語「Tamatis」,隨著番茄傳播到菲律賓北方的呂宋島,走音便成了「Kamatis」,再透過福建泉州人,將番茄帶回原鄉和臺灣南部,到了泉州、廈門一帶再轉變為「柑仔得」,和臺灣的「柑仔蜜(kam-á-bi̍t)」非常相似呢![註01,02]
番茄,在臺灣南部盛行兩件事,一是以閩南語稱為「柑仔蜜(kam-á-bi̍t)」,二是將大果番茄當成水果,切塊後沾上醬油膏食用,那酸、甜、鹹、辣的多重滋味在嘴裡完美結合,多數吃過的人都讚嘆不已,而且念念不忘。
番茄切盤看似隨意簡單,只有一盤切塊番茄搭配一小碟沾醬,然而要做出經典風味,可是很講究食材和作法!
選用番茄
黑柿番茄是番茄切盤的經典食材,那酸甜的滋味是其他番茄種類無法取代,不只如此,還要選用尚未熟透的果實,又厚又硬的果肉才會有嚼勁。
特調醬油膏
可別小看碟子裡稠濁、不起眼的沾醬,它可說是番茄切盤的靈魂!其中醬油膏、細砂糖、薑泥、甘草粉的調味比例攸關美味成敗,而且每一項調味品的用料也不能隨便,醬油膏得使用帶有甜味、鹹味較低的口味,薑泥要選老薑才夠味,而加入白砂糖或紅糖、甘草粉或梅粉則依個人喜好而異,每家都有自己偏好的獨特配方。
- 1.童年回憶:酸梅番茄
酸梅番茄是番茄的另一種傳統吃法,在番茄的頂端挖個開口,將酸梅乾或蜜餞塞進其中,放進冰箱冰鎮後,冰冰涼涼、酸甘甜的滋味,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註01:《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曹銘宗,貓頭鷹出版,2016年。
註02:臺灣番茄的品種演進及迷思,劉依昌,科學發展第533期,科技部出版,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