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以結球白菜為主角的臺菜料理,其中一個一定是「白菜滷」了。以結球白菜為主角,加入扁魚、香菇、金勾蝦、胡蘿蔔、黑木耳、蒜頭等各種食材,燜煮到軟爛,入口濃郁鮮甜,讓人念念不忘。
在辦桌宴席上,白菜滷也是不可或缺的大菜,經過多年流傳,已變化出各種不同的版本,有的會加蛋酥,有的則加入炸豬皮,內容非常豐盛,唯一不變的就是,一是扁魚,一是結球白菜。
傳統白菜滷怎麼做
在《被誤解的老台菜》一書中提到,總鋪師在備料時,除了要將白菜切塊以外,蒜頭還會切碎加米酒浸泡,製成的蒜頭酒是白菜滷風味絕佳的秘密。此外還會花10-20分鐘以文火乾爆的方式處理扁魚,並將豬肚煮至熟透,前後可能需要花上1小時。等一切完成,才能開始將食材放入鍋中蒸煮,一道白菜滷才總算完成。 [註01]
白菜滷不是用滷的,為什麼叫白菜滷?
熟知白菜滷製作方式會發現,白菜滷明明不是滷的,為什麼還要叫「白菜滷」呢?原來在臺語裡面,「滷」這個發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用醬油或滷包久煮,一個則是將食材慢慢煮到出汁,因此才會叫做「白菜滷」。
可能還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不叫「滷白菜」呢?這是因為臺語的食物中,常有把名詞放前面,煮法放後面,組成一個新名詞的用法,例如白菜滷、蚵仔煎等,是不是很有趣呢?[註3]
結球白菜原產於東亞,考古推論來自於中國境內,但在現在,已經有許多國家都有種植,並且與當地的飲食習慣結合,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在臺灣,有讓人念念不忘的古早滋味「白菜滷」,而在其他國家,又有什麼特別料理!
從原產地中國來說,古代人將結球白菜稱為「菘」,在許多詩詞歌賦裡,都能看到這個字。比如熱愛美食的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寫過「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竟是把白菜比做羊羔和熊掌呢!當他貶到黃洲,煮魚的時候,也還會加白菜搭配,實在很懂得吃。
後來結球白菜從南方傳到北方,中國北方的居民,為了延長結球白菜的保存期限,會醃漬結球白菜,透過一連串的發酵過程,製作出酸白菜,味道酸香而不死鹹,料理後還保有脆嫩爽口的口感,和白肉一起煮成「酸菜白肉鍋」,可是冬天一大享受。
到了韓國,就不是酸菜白肉鍋,而是泡菜鍋囉! 大約在明朝時,結球白菜從中國傳入朝鮮王朝,結合當地醃漬習慣,讓結球白菜變成了泡菜的主要原料,加上辣椒也在朝鮮王朝時期,從美洲傳入朝鮮半島,因此漸漸有了我們印象中的韓式泡菜,味道酸、香、辣,滋味特別豐富,不僅能當佐餐小菜,也能入菜做成料理, 應用十分廣泛。
與中國、韓國鄰近的日本,卻要等到20世紀初才有機會吃到結球白菜,也因此他們食用結球白菜的歷史非常短。那個時候的料理方式也已經非常多元了,除了醃漬、清炒、煮成火鍋以外,還會切碎和豬肉一起製成餃子,比如栃木縣「宇都宮餃子」就很常用大量的白菜喔 !

- 為什麼日本那麼晚才有結球白菜呢?[註06、07]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士兵從中國東北將結球白菜種子帶回去種植,雖然成功種出來了,但種出的結球白菜開花後所結種子,卻無法保留原本的特性,導致結球白菜無法繼續種植下去。
後來種子輾轉到了仙台宮城農學校的沼倉吉兵衛老師手上,他發現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結球白菜很容易與十字花科的其它植物雜交,尤其蜜蜂到處採蜜,帶著油菜、蘿蔔的花粉到結球白菜的花上面,就導致種子出現問題。
沼倉老師苦思許久,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只要到蜜蜂去不了的地方就可以了!於是他跑到松島灣上的偏遠島嶼種植,並成功種出仙台白菜。
不過很可惜,仙台白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其它更容易種植、更不易損壞的結球白菜所取代。但因為有沼倉老師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努力,才讓結球白菜成為日本常見蔬菜之一喔!
註01:《被誤解的老台菜》,作者黃婉玲,時報出版,2023年。
註02:Artouch-【小典藏X公視 神廚賽恩師】每週一菜之今天吃什麼?白菜滷不是用滷的!
註03:民視台灣學堂 Formosa TV Taiwan Lecture Hall- 2020.01.16 馬拉松 【民視台灣學堂】台語講世事—許慧盈、陳豐惠
註04:everylittled-不夠酸就不正宗?台灣人不知道的「酸菜白肉鍋」身世之謎
註05:維基百科-韓式泡菜
註06:維基百科-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