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飲食文化
關於絲瓜,你聽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瓜的故鄉與新生活[註01]

絲瓜原產於熱帶亞洲地區,據推測,它最早來自南亞的印度,然後傳到中國。在鄭氏時期,它從福建和廣東被帶到了臺灣,因為具備容易種植、味道鮮甜的特質,在臺灣迅速流行起來,成為一種大家都種植的蔬菜。

 

在臺灣的歷史文獻中,絲瓜最早在1685年的《臺灣府志》裡就有文字描述它的存在。除了記錄種類以外,還有許多生活實用的事情。如菜瓜布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天羅布。在1719年的《鳳山縣志》記載:「老則其中有絲;去皮取絲,用以擦鍋去垢。又呼為天羅布」,顯現當時人們就會將老化的絲瓜外皮剝除,取出內部的絲來洗除鍋子上的污垢,大家就叫做「天羅布」,也就是現代社會普遍常見的菜瓜布。

 

當然啦,如何煮出一道好吃的絲瓜料理,古人也是非常了解喔。如1836年的《彰化縣志》和1852年的《噶瑪蘭廳志》都提到,絲瓜嫩的時候可以去皮煮食。還有1895年的《恆春縣志》記載:「入饌最佳,醬食亦可」這和我們現在常見的去皮煮食,加上各種醬汁或糖醋的料理方式非常相似。

A
學上的絲瓜

大自然的美景、植物總是讓人身心陶醉、放鬆心靈;而觀察植物的外觀、特性,總是會帶給人們一些寓意和啟發,例如竹子的堅毅執著、梅花的高雅脫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欣賞絲瓜在文學上的相關作品吧!

 

宋代/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描寫絲瓜生命力的旺盛,攀爬瓦牆成長的樣貌。

宋代/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描寫絲瓜開花完後結出綠色長形的絲瓜,內部吸收了清晨的露水,製成絲瓜水來化妝美容。

 

在近代的散文中,有許多作家對絲瓜各樣的情懷,有思念農家生活的情懷,如鍾鐵民在《菜瓜布》一文中,描寫對母親舊時栽種、收成絲瓜的情景刻畫[註02];有觀察絲瓜的生長而有所感,如季羨林在《神奇的絲瓜》一文中,記述種植絲瓜過程中,如何因應環境改變成長的勢態,帶給作者震撼與啟發寓意。[註03]

A
界各國的絲瓜料理

世界各國的絲瓜料理

 

絲瓜在經過數百年來的貿易與交流後,已經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尤其在東亞地區更是被廣泛的栽培食用,就讓我們來看看各國出現的絲瓜料理吧!

 

港式:百花絲瓜捲
百花絲瓜捲是一道精緻的港式點心,味道清爽宜人,絲瓜的脆甜與蝦漿的鮮味相互融合,給人一種輕盈的口感。

 

越式:絲瓜河粉

河粉是越南的特色美食,口感香滑搭配上味道鮮甜的絲瓜,在與豬肉、簡單調味料理結合後,是一道富有層次感的美味餐點。

 

日式:味噌炒絲瓜

沖繩是日本少數吃絲瓜的地區,鮮甜絲瓜加上豬肉、豆腐等食材,以鰹魚高湯、味噌進行調味,就是一道經典的沖繩名菜!

 

馬來西亞:三蛋絲瓜

三蛋料理是馬來西亞的經典家常菜,將三種蛋與絲瓜結合,提出鹹蛋的鹹、皮蛋的香,雞蛋與絲瓜的鮮甜,是一道美味的絲瓜料理。

A
灣絲瓜地名

絲瓜在臺灣發展的歷史悠久,是日常生活中隨意可見的平民美食,也是臺灣社會開墾發展的見證者,而這些文化記憶也許就保留在你我身邊的地名當中喔!

 

臺灣有絲瓜(菜瓜)的地名[註01]

菜瓜寮 雲林縣斗南鎮西岐里、南投縣草屯鎮雙冬里
菜瓜坑 新竹市香山區大湖里
菜瓜窩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菜瓜園頭 澎湖縣馬公市東文里
菜瓜田 澎湖縣馬公市
菜瓜坪 嘉義縣大埔鄉西興村

 

A

閩南語[註04]:

● 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 〈Lâng nā sue, tsìng pû-á senn tshài-kue〉

人如果倒楣的時候,種「匏仔」(瓠瓜)長出「菜瓜」(絲瓜),用來比喻人在走霉運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

 

● 澎湖絲瓜──十稜(tsa̍p- lîng)

澎湖絲瓜屬於稜角絲瓜,特徵是果實表面佈有稜角,共有十稜。而「十稜(tsa̍p- lîng)」閩南語發音與「雜唸(tsa̍p- lîng)」(意思為嘮叨)的發音相近,因此用來比喻愛碎碎念、囉嗦的人為澎湖絲瓜。

 

●目睭花花,匏仔看做菜瓜。〈Ba̍k-tsiu hue-hue, pû-á khuànn-tsò tshài-kue〉

眼睛看不清楚,將「匏仔〈pû-á〉」(瓠瓜)看成「菜瓜〈tshài-kue〉」(絲瓜)。用來揶揄人看錯東西。

 

客家語[註07]:

●瓠瓜老好開杓,菜瓜老好洗鍋,苦瓜老燦琢琢,人到老無落著。

瓠瓜老了可以作勺子,絲瓜老了可以洗鍋子,苦瓜老了顏色更光亮,人到老年卻沒有可依靠的著落。以蔬菜來諷刺人年老時晚景淒涼。

 

●豬尾吊菜瓜,風神海海

吊掛在豬尾巴後面的絲瓜,很得意。比喻一個人得意洋洋但不知自己醜陋。

 

●苦瓜無油苦丟丟,菜瓜無油滑溜溜。

煮苦瓜的時候不放油會導致味道苦澀,煮絲瓜的時候不放油則還是滑溜溜的。此則諺語為老祖宗烹調的經驗傳承。

A
料來源

註01:陳省吾(2016)。《清代臺灣蔬菜的引進與利用》,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註02:鍾鐵民(民國86年12月29日)。《菜瓜布》。《民生報副刊‧山居雜記》,臺灣。

註03:季羨林(1990)。《神奇的絲瓜》。同心出版社。

註04: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註05: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註06: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註07:謝進興,《與蔬菜有關之臺灣客家俗諺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20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