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綠竹筍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骨文看竹筍

「筍」是由竹和旬組合而成,意思是竹類地下莖所生的嫩芽。但在甲骨文裡,「筍」並不是這樣寫的,而是一個象形字,主體是一枝箭,中間的橫條是指竹子地下莖,最下面則是竹根。但是隨著文字發展,筍字的外型有了變化,就變成所熟悉的「筍」字囉![註01]

 

甲骨文看竹筍

A
筍加工 美味大升級

竹筍保鮮期並不長,以前竹筍量產過剩的時候,先人為了不浪費食物,會將竹筍製作成筍乾、脆筍和醬筍等,延長竹筍的保存期限,也因此衍生出其他的竹筍料理,如辦桌大菜「筍乾封肉」,大塊豬肉下鋪墊著一條條入味的筍乾;或是家常菜「脆筍炒肉」、「脆筍排骨湯」,脆筍的清香帶有酸味,清炒煮湯都很適合;以及「醬筍魚」,結合豆麴、米酒、鹽、糖等食材一起醃製,製作出的醬筍酸又鹹,不僅能去腥還能帶出鮮魚的美味。

 

竹筍加工 美味大升級

A
穿越過去吃竹筍

從臺灣清治時期以來,竹筍就是餐桌上的常客了。到了現在,竹筍栽培技術發展成熟,從南到北,從春到冬,不管什麼時間、地區都能品嘗竹筍的美味。不過你有想過過去的臺灣人都吃什麼竹筍料理嗎?

 

在《臺灣》一書料理中記載有竹筍炒金釣蝦、鹹菜焄竹筍、火腿筍等,其中火腿筍跟竹筍炒肉絲一點都不同,而是將竹筍細切之後和醃製的豬肉一起煮成的湯品。除此之外竹筍也常用於副食材當中,如八寶菜、清湯(海)參,或是五柳枝魚,都會加入竹筍。跟現在相比,以前的人也同樣懂吃呢! [註02]

 

穿越過去吃竹筍

A
語 [註03,04,05]

●【閩南語】歹竹出好筍,好竹出痀崙。:
  比喻出身不好的人也能出好後代。相反的,富貴的人也會出不成才的子孫。
  音讀:Pháinn tik tshut hó sún, hó tik tshut ku-lún. 

 

●【閩南語】火燒竹林—無竹殼:
  因為竹殼輕又薄,竹林發生大火燃燒時,竹殼會先燒光,稱為無竹殼(bô tik-khak),聽起來變成「無的確」(bô-tik-khak),就是說不定、不一定的意思。

  音讀:hué-sio tik-nâ—bô tik-khak

 

●【閩南語】竹篙套菜刀:
  字面上的意思是將菜刀套在竹竿上,引申為將不同東西胡亂拼湊在一起。這個諺源自於日治時代,當時臺灣人為了反抗日本軍,但又缺乏武器,只好將菜刀套在竹竿上當武器,也有寫成「竹篙鬥菜刀」或「竹篙湊菜刀」。

  音讀:tik-ko thò tshài-to

 

●【客家話】竹要嫩時拗,子要幼時教
  竹子要做成扁擔等農具,要在幼嫩時拗彎。比喻對子女需於幼時即予適當的管教。

  音讀:zugˋieu nun siiˇauˋ ziiˋ ieu iu siiˇ gauˊ

A
料來源

註01:綠竹筍主題館-筍-說文解字

註02:臺灣菜的歷史與文化之研究,許育純,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論,2013年。

註03:綠竹筍主題館 - 竹文諺語

註04: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註05:客家采風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