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認識農產
你有吃過胡瓜嗎?你知道胡瓜在料理前的樣貌嗎?一起來認識胡瓜吧!
識胡瓜

胡瓜是常見又平價的蔬果,在臺灣主要以大胡瓜和小胡瓜為栽培品種,不論是熱炒、涼拌或是煮湯都很適合喔!胡瓜含有豐富的水份,許多健身或健康料理都會用胡瓜入菜,像是:涼拌小胡瓜、胡瓜排骨湯等,都是既健康又有飽足感的料理呢!

 

 
涼拌小胡瓜
 
小胡瓜煎蛋

 

(照片來源:小胡瓜煎蛋-家政.豐盛與甘甜粉絲專頁、雲林縣農會;下方胡瓜-國產農漁畜教材)

快問快答
問題
享用胡瓜料理的同時,你知道胡瓜的真面目嗎?請點選以下照片,把胡瓜找出來。
選項A
答對了
這是胡瓜。
繼續閱讀
選項B
答錯了
這是絲瓜。
再試一次
選項C
答錯了
這是苦瓜。
再試一次
A
瓜特徵[註01,02]

胡瓜構造圖

 

 

胡瓜是葫蘆科甜瓜屬的蔬果,口感清脆、鮮甜多汁,我們平常吃的胡瓜,是它的果實喔。

 

根與莖

胡瓜屬於一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屬淺根性,根系主要分佈在表土層20-30公分以內。莖呈4稜或5稜且有絨毛,會蔓性攀爬或匍匐於地面,並長出卷鬚,以利攀緣。莖節還能生出不定根。

 

葉與花

葉片呈心臟形或掌狀,單葉交錯互生。胡瓜的花多為單性花,雌雄異花同株,即同一株胡瓜會同時有雄花和雌花喔!花朵為黃色,有明顯的五條深裂痕,雄花較小且會多朵密集成簇生長,雌花較大且一個花軸頂端只會長一朵花。

 

果實

雌花在授粉之後,它的子房和花托會一起長成果實,子房表面有許多凸起的刺瘤,這些刺瘤是為了在開花期保護自己、避免昆蟲的叮咬。果實為筒形至長棒狀,嫩果為白色至綠色,當成熟時會轉為黃白色或黃褐色。

 

 

  • 雌花的子房與花托會發育成果實,子房上有許多刺瘤。雌花的子房與花托會發育成果實,子房上有許多刺瘤。
    果實漸漸長大後,上面的刺瘤會逐漸脫落留下痕跡。果實漸漸長大後,上面的刺瘤會逐漸脫落留下痕跡。

 

 

(照片來源:黑胡桃網路閣-彭淑貞)

 

小知識
  • 如何辨別市場上常見的瓜類?
  • 在市場中,有許多綠色的瓜類,我們可以從形狀、表皮質地,以及是否有條紋或斑點來分辨它們的不同喔。

     

    瓜類外型比一比

A
瓜家族[註01]

胡瓜的種類眾多,依據果實的大小和生態特性可以分為大胡瓜、小胡瓜、四葉系統胡瓜以及溫室型胡瓜等四個類別。其中,臺灣生產的是以大胡瓜和小胡瓜為主。

 

 

胡瓜家族
大胡瓜

大胡瓜

又稱黃瓜、大黃瓜。

果實較粗大,表面較平滑,顏色為深綠色且有光澤。

採收食用之果實重量約為600~1000公克。

常見的品種有萬綠、秀綠、青帥等。

主要以生食、拌炒、蒸煮的方式料理。

小胡瓜

小胡瓜

又稱小黃瓜、花胡瓜,因果實底部仍帶有黃色花朵為名。

果實較小,介於10-28公分,表面有細白的果刺,顏色為綠色至墨綠色。

採收食用之果實重量約為100~150公克。

常見的品種有文燕、秀燕、黑皮66、日系220、868、台南1號、223等。

主要以生食、涼拌、醃製、拌炒的方式料理。

四葉系統胡瓜

四葉系統胡瓜

果實較長,約35-45公分,表面的果刺很多。

常見的品種有津優1號、津春4號等。

主要以生食、涼拌、拌炒的方式料理。

生產地多在中國大陸。

溫室型胡瓜

溫室型胡瓜

表皮有果粉及果刺,果實為綠色。

經品種改良,可單為結果(不需授粉就能結果實),或是整株都是雌性花,提高產量,適合在溫室內栽種。

常見的品種有HA1237、種苗2號。

主要以生食、涼拌、醃製、拌炒的料理方式。

 

(照片來源:國產農漁畜教材)

小知識
  • 小胡瓜長大後會變大胡瓜嗎?
  • 小胡瓜和大胡瓜為不同品種的胡瓜,當小胡瓜長大後,只是變成比較大的小胡瓜,並不會變成大胡瓜喔![註03]

A
產小百科 [註01]

中文名: 胡瓜

別名: 花胡瓜、小黃瓜、黃瓜、花瓜、刺瓜、王瓜

英文名: Cucumber

農產品分類: 蔬菜類

生物學分類: 葫蘆科(Cucurbitaceae)、甜瓜屬(Cucumis)

學名: Cucumis sativus L.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