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在地特色
我們家228連續假期到臺東玩,看到農田裡有一種作物好特別,看起來很像稻米或小米等雜糧作物,但是顏色呈現黃色、橘色、紅色五彩繽紛!
你看到的作物應該是臺灣藜喔!臺灣藜不僅美觀,乘載著豐富的原住民族文化,現在還被譽為超級食物呢!一起來看看這項臺東特色作物吧!
東縣臺灣藜
臺東縣臺灣藜

臺灣藜是臺東縣重要的特色雜糧作物,主要栽培於臺東市、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及達仁鄉等地區;臺灣藜原本是原住民族的傳統糧食作物,在餐桌上通常作為配角的角色,例如用作釀造小米酒的酒麴,或加在米飯裡混合食用;沒想到,近幾年成為受歡迎的食物,隨著需求量上升,種植面積提高,逐漸發展為臺東縣的特色農業。為什麼臺灣藜突然備受推崇呢?臺灣藜在臺東縣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到「在地特色小教室」聽故事吧![註01]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每年2月到4月,在臺東縣達仁鄉、大武鄉、太麻里鄉及金峰鄉等地的部落裡,都有機會看到田間艷麗的臺灣藜花海,就像為大地披上色彩繽紛的地毯。[註01]
    臺灣藜主要栽培於原住民族部落,尤其是在臺東縣和屏東縣的排灣族及魯凱族部落。在傳統的部落生活裡,臺灣藜與小米習習相關,小米是原住民的主食,節慶前會將豐收的小米釀製成小米酒,而臺灣藜是釀酒重要的酵母之一,其活性豐富,釀出來的小米酒味道濃郁。[註02,03]
    有些部落會在播種小米時,摻進一點臺灣藜的種子一併播種,讓小米與臺灣藜一起生長,等到收成季節,臺灣藜長得比較高,而且艷紅色的穀穗能吸引小鳥啄食,可以保護小米穗不被小鳥吃光。除此之外,臺灣藜的籽實中含有天然的皂素,小鳥吃了會拉肚子,久而久之小鳥就會轉移他地覓食。[註02,03]
    在排灣族部落裡,族人會在一整年中輪替種植小米與臺灣藜。每年1月到5月種植小米,6月迎來小米收穫祭,之後讓土地休養生息,到了9月才會開始播種耐旱的臺灣藜,即便秋冬季降水量少,臺灣藜依然能生長,隔年2月到4月採收後,提供族人充足的糧食,對族人來說,臺灣藜是「飢荒之糧」。[註02]
    除了利用臺灣藜的籽實釀酒,或混入稻米、小米或芋頭共煮,族人還會將臺灣藜的嫩莖與嫩葉煮湯或炒食,讓餐桌上的菜餚變得好豐富。而臺灣藜色彩艷麗的花穗,還可以做成花環、頭飾等飾品,在婚禮、祭典等重要活動時穿戴,或作為房屋的裝飾,象徵豐收。[註01,04,08]
    臺灣藜原本主要為原住民族所利用,一直到近幾年,與臺灣藜同屬、不同種的藜麥,因為營養豐富,而在歐美國家掀起飲食風潮,聯合國訂定2013年為「國際藜麥年」,讓世人重新認識藜麥這項南美洲原住民族的傳統食物。受到藜麥的影響,臺灣藜的營養價值也被挖掘與肯定,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食物。[註01,05]
    過去許多人都稱臺灣藜為紅藜,並且認為是外來引進作物,經過專家鑑定,確認臺灣藜是臺灣原生植物,於是在民國97年將紅藜正名為臺灣藜;之後還發現,臺灣藜所含蛋白質與各種營養素比進口藜麥還要高。在原住民族代代相傳之下,將如此珍貴的傳統作物保留下來,是臺灣人的驕傲。[註01]
    每到臺灣藜的盛產期,是農民最忙碌的時候;由於每株臺灣藜的成熟時間不太一樣,用機器採收到的果穗成熟度不一致,目前許多地區仍然維持人工採收,只要看到果穗完全轉色,就要把握時間採收,一旦果穗過熟變黑,不僅採收時容易落粒,而且賣相不佳,籽實容易破碎而影響品質。[註06]
    以傳統處理方式而言,農民會將割取下來的果穗鋪在帆布上進行自然乾燥,曬乾後用杵臼捶搗或用手搓揉的方式,將藜籽與藜梗分離,再經過機器去除雜質後,就能儲存、直接運用或脫殼利用。[註07]
    現在,臺灣藜的利用方式更加多元,以整粒籽實或磨粉狀態加入各式料理或食品之中,在米食、餅乾、麵包、茶飲等都能找到臺灣藜的身影,此外,臺灣藜還被研發製成酵素飲品等保健食品,臺灣藜的未來一片光明,透過應用方式的研發與推廣帶動種植,讓臺灣藜在臺東縣繼續發光發熱。[註03]
    A
    料來源

    註01: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臺灣藜
    註02: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荒田變農金,凋零小村翻身黃金部落的臺東紅藜創生記,賴韋廷、黃宥蓁,商業周刊出版,2018年。
    註03:農業部-看見臺東南迴的紅色奇蹟--青農用紅藜翻轉部落
    註04:作物與族群-金峰和太麻里地區的農業發展差異,施政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註05:臺灣紅藜:城市農夫的紅藜故事、栽種技法與料理手帖,鄭世政,太雅出版社,2018年。
    註06:農傳媒-臺灣藜收穫不「過熟」 採收timing很重要
    註07: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灣藜有機栽培管理技術
    註08:農業部-臺灣藜之開發應用成果介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