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在地特色
我在臺東縣有看過一種果實,橘紅色、外表刺刺的,看起來很特別,我沒有吃過,好奇它的味道是什麼?
這種果實叫作木虌果,讓我來告訴你臺東縣木虌果的故事吧!
東縣木虌果
臺東縣木虌果

色澤橘紅、外表帶滿小刺的木虌果,在全臺各地的低海拔山區,都有機會找得到原生種的野生果實;現在不必費盡心力在山野中尋找,在臺東縣已有不少農民栽培。

木虌果從過去作為原住民族的野菜食材,到現在被視為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這段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不同的加工、料理方式,又有哪些不同的滋味呢?答案就在「在地特色小教室」。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在臺東阿美族、卑南族等原住民族部落裡,餐桌上的野菜湯裡有一種黃綠色的切塊蔬菜,吃起來有點像苦瓜,帶有微微苦味、苦後回甘,是部落老一輩族人記憶中的好味道,這種蔬菜的中文名字叫做木虌果。
    以前,部落裡家家戶戶都有少量種植木虌果,或是到野外山間採集,平時可以採收嫩葉,與蝸牛一起煮湯食用;等到開花結果時、採下青果、切塊煮湯,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最近幾年經過研究發現,木虌果的成熟果實裡,紅通通的果漿(假種皮)營養豐富,茄紅素的含量是番茄的22倍;而β-胡蘿蔔素的含量則是比胡蘿蔔多將近3倍。茄紅素為對健康有益的植化素之一,具抗發炎及抗老化等活性。β-胡蘿蔔素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建康。於是越來越多人利用木虌果假種皮製成的果漿做成保健食品。[註01,04]
    雖然在臺灣、越南、中國等地都有生產木虌果,不過每個地方的木虌果種類都不一樣,果實大小和果漿味道都不同;例如:越南種木虌果的果實比臺灣原生種還要大,但是部分種類的果漿具有濃濃的油耗味。[註02]
    在臺東,臺灣原生種木虌果的果實比較小,果漿帶有淡淡的瓜果香味,做成果汁或果凍很清爽又營養,甚至有在地人利用木虌果漿煮雞湯和火鍋,就算加熱煮成鹹食,也能保留豐富的營養元素,將這項在地特色食材發揚光大!
    木虌果能成為臺東特色食材,過程不如想像中順遂。一開始,在地農民和研究人員對於木虌果很陌生,無法讓大量種子順利發芽,或是好不容易發芽了,卻無法辨別雌株與雄株,一直到開花時才知道哪一株是雌花或雄花,難以掌握雌花結果的數量。[註03]為此,研究人員首先投入木虌果育苗技術研究,研究期間發現,影響木虌果種子發芽的因素主要為堅硬的外殼、發芽抑制物質以及貯藏條件。經歷多年的試驗,才終於研發出種子育苗的技術,克服了產業發展的第一道瓶頸。
    第二道瓶頸來自於木虌果雌雄異株,需要授粉才能結果的問題。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只有少數獨居性蜂類能幫助木虌果的花授粉,農友想要栽培量產,必須依靠人力趕在早晨10點以前,將雄花的花粉沾到雌花上並套袋完畢,以免太熱及太乾燥時,雄花花粉及雌花柱頭的活力衰退導致授粉失敗。
    同時,套袋還可以避免瓜實蠅等蟲害。在這一連串的摸索過程中,農民因不清楚授粉與套袋的重要性,導致產量低落,無法帶來足夠的經濟收入,因而望之卻步,不敢投入栽培的行列。[註03]
    第三道瓶頸同樣來自木虌果雌雄異株的特性所帶來的問題。因為此特性,木虌果的雌株與雄株需分開栽培,才能將田區最大的區域用來生產果實,避免無法生產果的雄株佔據過多的生長空間,影響雌株孕育果實。研究人員為此花費了許多時間,進行木虌果栽培技術的研究,最後依據木虌果的生長特性,同時考量大面積栽培農民導入機械化省工栽培的需求,發展出適合木虌果的隧道式棚架栽培技術。
    最後一道瓶頸是缺乏具優良特性的木虌果品種。由於木虌果不同雌株的產量差異很大,果實大小也各有不同,不利於產業發展。為此,研究人員在投入栽培技術研究的同時,也著手進行育種。經歷數年的品種選育工作,育成了一株超級木虌果,不僅生長快速,果實產量比一般植株多兩倍,而且果漿濃稠、種子堅硬,很適合加工萃取出果漿,並在民國109年正式命名為「臺東1號」。
    每年7月到12月左右是臺東木虌果的盛產期,這時走進木虌果園,可以看到結實纍纍的果實,少部分農民會趕在果實青綠轉黃時就採收,做成具臺東特色的美味佳餚,大部分的農民會等到果實變為橙色時採收,再做成營養美味的果漿。每一份料理都是臺東農民努力的美味結晶。
    今日任務
    1.臺東縣的大朋友、小朋友,你們有聽過家鄉種木虌果的故事嗎?和朋友分享屬於你們的木虌果故事吧!
    A
    料來源

    註01:原生種木虌果營養價值介紹,薛銘童、何禎元、林書妍、陳信言,臺東區農業專訓農業新知與技術第113期,2020年。

    註02:國產農漁畜教材

    註03:餐盤裡的國產溯源食材 校園午餐如何帶動農業生產?,財團法人豐年社出版,豐年第70卷 11期,2020年。

    註0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