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在地特色
我最近很喜歡吃一種甜點,叫作小米甜甜圈,我很好奇國產小米的盛產地在哪裡?
近年來,國產小米有70%都來自臺東縣,產量全國第一。能夠成為小米的盛產地,過程中經歷重重困難,讓我來告訴你臺東小米的故事吧!
東縣小米
臺東縣小米

臺灣種植小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遠比稻米栽培的時間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由原住民族種植,漸漸發展出豐富的小米文化;在臺灣本島的各族文化中,小米是最神聖而重要的作物,一整年的生活都以小米為核心,安排種植工作、祭典與日常飲食。

然而,從日治時代以來,經過各個時期的政府規範和主流文化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少人種植小米,改以稻米為主食;近年來部分族人為了復興小米文化,開始種植小米,堅持將家族留下來的寶貴種子傳承下去,並運用自己種的小米製作傳統料理和創意美食。

小米種植最多的縣市就在臺東縣,產地包括太麻里鄉、達仁鄉、海端鄉、大武鄉、金峰鄉及卑南鄉等鄉鎮。小米在臺東縣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快到「在地特色小教室」聽故事吧![註01,02]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每年6~7月左右,來到臺東縣的部落農田裡,會看到小米穗已結實纍纍,低垂的姿態就像謙卑的祈禱者,感謝上天的眷顧及農民辛勤的照顧,才有如此飽滿的米粒。
    小米在臺灣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在過去,幾乎每個原住民族部落都有種植,小米不僅是食物也是祭品,從種植到食用都有相應的文化。然而,日治時期政府鼓勵改種水稻,國民政府時期禁釀小米酒等政策,以及現代社會經濟變遷之下,小米的種植與食用文化逐漸消失。[註06,07]
    如今只剩下少數族人仍然堅持種植小米,不僅造成種植技術與文化的失傳,小米的地方品種也從約160種大量減少。幸好有學者發現,民國63年時曾有美國學者採集臺灣小米的種原,保留在美國國家種原庫;透過學者的努力奔走,民國100年終於將96種小米品種帶回臺灣,送到原本採集的部落,這些部落大部分都來自臺東縣。[註03,04]
    當時,推廣種植原生小米的地區,除了小米種原的來源地,鄰近的部落也加入種植的行列,復興小米耕作的前景看似充滿希望。然而,經過幾年之後,小米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不如預期,族人面臨許多困境需要解決。
    由於平均每個人的種植面積小、收穫量少、收入少而不足以購買農耕機具,只能靠人力費工費時;面對嚴重的鳥害,導致小米被小鳥吃光,也沒有足夠的經費搭建防鳥網;再加上當時還未建立穩定且提高附加價值的販售方式,因為收入不穩定,只剩老一輩人繼續種植小米。
    有些部落透過成立產銷班整併農地,並且爭取使用廢耕農田,將種植面積擴大,使用機械播種及除草,解決了傳統人力撒播導致種子分布不均,還要一株株疏苗的費力工作。
    有些部落遵循傳統農耕的精神,不撒農藥和化學肥料,種出來的小米具有無毒及友善環境耕作的特色,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再加上小米的營養價值與糙米相當,而且比糙米好吃,促使食品廠商以契作方式購買,製造小米產品,讓收成的小米都能穩定販售且賣得好價錢,吸引越來越多族人投入種植小米。
    在傳統農耕中,族人會兼種甘藷或瓜類等短期作物,在小米生長期間才有食物填飽肚子;小米收成後會休耕一段時間,或改種其他作物,例如種植樹豆產生固氮作用,使土壤變得肥沃,藉此恢復地力,同時能避免小米病蟲害累積增加;這些農法都蘊含了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
    近年來,農民利用小米、臺灣藜和洛神葵等作物適合生長的季節不同,安排在一整年中輪流種植,如此一來,不僅延續輪作為生態帶來的好處,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種類,為農民帶來穩定的收入。[註05]
    現在,除了透過小米帶來經濟收入,讓族人持續種植小米,有些部落還致力於發揚小米料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食用小米的習慣,另一方面與不同族群的人分享傳統美食,例如祈納福、阿拜及小米酒等。同時,也努力創新小米料理,讓小米走進所有臺灣人的生活中,淵遠流長。
    A
    料來源

    註0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
    註0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情報告資源網
    註03:植物與人類社會,葉綠舒,慈濟大學出版,2021年。
    註04:原住民保種網
    註05:作物與族群─金峰和太麻里地區的農業發展差異,施政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註06:東台灣日本統治體制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李宜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註07:廢止取締山地私菸酒辦法公告,陳隼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96期,2020年。
     

    A